王 鹏作(新华社发)
扫描二维码看“融”观中国主页
现在提到“饭圈”,常让人想起“乱象”。
社交网络里,“对家”粉丝互撕;短视频平台上,营销号炒作八卦;机场、剧院、体育馆等公共场所,极端粉丝聚集拥堵。就在近日,还传出某明星粉丝在飞机滑行阶段强闯公务舱的视频,令人咋舌。
今年4月,网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加大对“饭圈”问题治理力度,依法严惩拉踩引战和攻击谩骂等行为;随后,网信部门又依法查处一批涉偷拍跟拍、虚假爆料等行为的低俗炒作娱乐明星信息账号。
“饭圈”乱象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有效遏制?记者进行了采访。
流量经济,催生“饭圈”文化
“混‘饭圈’这几年,我每天像打了鸡血。”17岁的浙江女孩千千说。
她细数自己的“战绩”:熬夜切换多个账号为偶像“轮播”(即用多个小号重复转发某条内容);自学修图,在多个后援会担任美工,设计应援物;参与组织线下活动……
千千曾在一篇帖子里写道:“虽然累,但追星带给我很多快乐,让我学到新技能、交到新朋友,给我一个消解生活压力的避风港。”
今年,千千心仪的偶像爆出负面新闻,她也卷入几场粉丝间的网络骂战,感到身心俱疲。“隔几分钟就忍不住刷一次手机,生怕又在吵架。”她陷入迷茫:牺牲时间精力、花费真金白银,换来后台一串数据,到底值不值得?
在社交媒体上检索“饭圈”等词,常能看到这样的感慨。
不少粉丝和千千一样,虽然在追星中获得情绪价值,却因后援会、粉丝站里的煽动对立、造谣攻击乃至非法集资等乱象,不堪其扰、萌生退意。
对于不追星的“圈外人”,“饭圈”乱象同样让人头疼。
无论是机场聚集,还是网上骂战,一些极端粉丝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人们正常生活,破坏公共秩序。
今年6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有粉丝追逐明星时情绪激动,发生冲突,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被处以警告的行政处罚。5月,最高人民法院也公布一起案例:三人因追星持续侮辱、攻击他人,被判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还有“三观跟着五官跑”为劣迹艺人辩护等行为,更是败坏社会风气,尤其对青少年成长产生错误价值导向。
不止于文娱领域,凡有流量处,都可滋生“饭圈”。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部分体育粉丝无底线地进行拉踩、网暴,严重影响到运动员备战心态、竞技状态和比赛安全。
有人抛出“饭圈三问”:“饭圈”到底有什么“魔力”?为啥能让这么多人出钱出力?又为何带来如此广泛的负面影响?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晏青认为:“粉丝文化的演变离不开媒介技术的发展。”
过去,文娱行业主要由经纪公司、广告公司等市场主体进行商业运营;今天,借助平台制造的“打榜”等机制,“流量逻辑”与商业利益挂钩,粉丝组织和团体自己就能集合天南海北的资源,“捧红”某个明星。
相较于传统追星模式,粉丝直接参与明星商业运营,互动频次更高,更能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
“饭圈”乱象,为何屡禁不止
“饭圈”乱象,社会关注已久。
2021年的一档选秀节目中,“倒牛奶打投”一石激起千层浪。
随后中央网信办开展专项行动,累计清理负面有害信息15万余条,处置违规账号4000余个,关闭问题群组1300余个,解散不良话题814个,拦截下架涉嫌集资引流的小程序39款,对网络综艺节目进行专项排查整治。
但时至今日,仍有非法集资、拉踩引战等行为,通过更换交易平台、使用黑话暗语等方式“卷土重来”。
“饭圈”乱象为何屡禁不止?监管难点在哪?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孙佳山认为:“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粉丝组织拥有调动资金、人员等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却没有被识别为新的市场主体,没有得到税务、工商等部门的有效监管。”
以应援集资为例。根据《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粉丝团体为应援明星发起的集资,不承诺投资回报,因此本身并不违法。然而实际上,参与集资暗藏多重风险。
有人爆料:为给偶像庆生,某应援组织曾向每位粉丝收取1000元,承诺用于投放户外大屏,结果并未实现,“钱全打了水漂”。
维权也存在困难。一方面,粉丝应援依托互联网平台,组织者往往匿名,增加追查难度;另一方面,受害者中未成年粉丝较多,他们的钱很多来自父母,受骗后不愿声张,也不了解举报、维权的渠道。
还要看到商业机构的介入。
今年4月,网信部门督促网站平台依法依约关闭和长期禁言处置一批低俗炒作绯闻丑闻八卦的违法违规账号。其违法违规之处,包括偷拍跟拍明星非公开行程,发布未经核实的“爆料”信息,编造转发不实信息,借“标题党”和虚假预告等形式制造噱头、恶意博取流量等。
据业内人士爆料,不少明星八卦类账号都掌握在MCN机构手里。
“网络平台、经纪公司等商业机构,参与正常范畴的商业运营无可厚非,但如果通过买卖流量、刻意煽动对立情绪、挑起互撕、制造焦虑等手段来达到商业目的,扭曲广大青少年的价值观,就必须严厉打击。”孙佳山说。
规范“饭圈”,需要多方合力
整治“饭圈”乱象,该从哪下手?
网络讨论中,有人将矛头指向粉丝,斥其“缺乏理智”;有人批评明星,指责其纵容粉丝极端行为,“一个巴掌拍不响”……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尹一伊认为:不能“甩锅”给明星、粉丝等单一主体。“全渠道整改才有可能收到成效。”
还有专家指出,粉丝群体高度组织化,容易被煽动引导,“饭圈”治理不只是简单的文娱行业问题,也关乎社会稳定。想要解决问题,必须多方参与、长远布局。
具体怎么做?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祝燕南认为,首先要厘清对象,对不同主体采取不同手段:明星经纪公司、文娱平台、商业机构是治理的对象;对于粉丝,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则要做好引导教育。
为提升治理效能,要对涉及“饭圈”运营的工商营业主体进行充分识别,将各类粉丝组织和团体纳入监管体系,让它们“在阳光下”运营。长期看,还要通过舆论引导、宣传教育,揭开“饭圈”的“神秘面纱”,让全社会感知到问题的存在。
在引导教育方面,从家庭、学校到社会,都应当努力为新一代青少年提供充满包容、尊重的成长环境,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依法保护未成年人权益。
资料链接 ▶▶▶
整治“饭圈”乱象,网站平台怎么做?
1. 取消明星艺人榜单
2. 优化调整排行规则
3. 严管明星经纪公司
4. 规范粉丝群体账号
5. 严禁呈现互撕信息
6. 清理违规群组版块
7. 不得诱导粉丝消费
8. 强化节目设置管理
9. 严控未成年人参与
10. 规范应援集资行为
(来源: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