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探寻尘封2000多年的楚国文明(赓续历史文脉·考古故事)

2025-07-21 05:38:00

来源:人民日报

  武王墩一号墓发掘现场。

  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队供图

">

  武王墩一号墓发掘现场。
  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队供图

  考古工作人员提取墓内脆弱文物。

  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队供图

">

  考古工作人员提取墓内脆弱文物。
  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队供图

  考古工作人员在分析研究墓内提取物。

  陶  涛摄

">

  考古工作人员在分析研究墓内提取物。
  陶  涛摄

  位于安徽省寿县以东的淮南武王墩一号墓,是迄今为止经过科学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为探寻尘封2000多年的楚国文明,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团队成员与时间赛跑、开展抢救性发掘,应用先进技术、提升考古的科技含量,不断探索楚国历史文化的奥秘。日前,本报记者走近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团队,听他们讲述考古与文保背后的故事。

  ——编  者  

  

  淮河之南的安徽寿县,古称寿春,曾是“战国四君子”之一春申君的封地。战国末期,楚考烈王迁都于此,这里见证了楚国最后的辉煌。

  寿县以东,田野之间生机盎然。田野之下,埋藏着2000多年前的楚国历史文化遗迹。2025年4月,“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揭晓,坐落于此的武王墩一号墓位列其中,再次受到广泛关注。

  从淮南市区向西车行约7公里,再穿过一段田间小路,记者来到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现场。“这里埋葬的是楚考烈王。”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队领队宫希成介绍,“经过4年多发掘,目前,野外考古工作已结束,进入后续研究阶段。”

  一次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发掘

  “文物因盗掘而受损,发掘保护不等人”

  在发掘现场的临时展厅里,陈列着部分已出土的青铜器、漆器等珍贵文物。其中一张龙凤漆木案上,朱红色颜料绘制的纹饰鲜艳灵动。“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的文物,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离不开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发掘。”宫希成说。

  2018年,安徽省淮南市公安机关侦破了一起重大盗掘案件,追回70余件战国时期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6件。经调查,这批文物正是出自武王墩一号墓。

  “盗墓者的盗掘,导致墓葬内许多文物受损,也改变了墓葬环境,急需开展科学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宫希成介绍,安徽省相关部门第一时间申请对武王墩一号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2019年11月获批。

  2020年,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组成的考古发掘团队和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科技大学、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等组成的文物保护团队迅速完成集结,赶赴现场。

  山东大学博士生李凤翔是最早跟着宫希成来到发掘现场的队员之一。“当时这里除了一个大土堆,什么也没有。”李凤翔回忆,他们住在附近村民的家里,每天天刚亮就赶到现场,忙到天黑才回去。

  “文物因盗掘而受损,发掘保护不等人。”在宫希成看来,他们往前争取一分一秒,就为文物发掘保护多争取一些机会。

  2024年3月的一天,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的李凤翔发现,一块浅色的椁盖板上似有异样,再细细观察——“有字!”李凤翔脱口而出。

  “经过近4年的日夜工作,2000多年前的楚国文字清晰呈现出来了,大家都激动地围了过来。”李凤翔至今仍清晰记得当时的情景,“但抢救性发掘有时间窗口,要保证文物被完好保存在安全环境中。”大家立即想办法对盖板进行保护。

  2024年12月,历经4年多,武王墩一号墓田野发掘工作全部结束。经发掘揭露结构完整的九室多重棺椁,出土1万余件各类文物,为研究楚国高等级陵墓制度、器用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一系列科技含量十足的保护与研究

  “先后有15所大学和科研单位参与,许多技术率先大规模使用”

  纹饰绚丽的龙凤漆木案为何被泡在水中展示?不少参观者感到好奇。

  “这是去离子水。把文物泡在里面,如同给人泡澡,起到清洁的效果。清洗后再将文物浸泡在特殊的化学药水中,让药‘融’入文物内部,起到保护作用。”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汪嘉君介绍,这一套“疗法”用的是乙二醛法,从马王堆汉墓到曾侯乙墓,从定陶汉墓到如今的武王墩一号墓,数以万计的漆木器在这套“疗法”下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在发掘现场、实验室中,武王墩一号墓的考古工作者们用科技手段尽可能保留、还原文物原貌,同时用创新的理念与方式呵护历史珍宝。武王墩一号墓的填土发掘完成后,一个九室的椁出现在考古队员面前。椁盖板上,铺设着一张巨大的竹席,大部分已经脆弱不堪,出现腐朽、残缺、开裂等情况。

  怎样安全高效地对竹席进行临时加固和紧急保护?薄荷醇临时固型技术提供了解决方案。这项由上海大学教授罗宏杰团队发明、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在国际上具有首创性。“薄荷醇可以对脆弱文物进行预加固,保障文物安全地被转移到实验室,这种材料在空气中自然挥发后也没有残留。”武王墩考古项目实验室负责人张治国说。

  新的问题接踵而来。武王墩墓葬各类文物处于潮湿环境,竹席进入实验室后,如果任由薄荷醇自然挥发,竹席中的水分也会快速蒸发,导致饱水竹席起翘和开裂。经过反复实验,张治国发现,通过加入酒精并加热等方法,可以有效去除薄荷醇,还能确保竹席处于饱水状态。这样操作,既保证了文物安全,又便于后续开展污染物清理、脱铁、加固、干燥定型等一系列保护处理工作。

  这项技术的运用很快取得了成效。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团队采取分条提取的方式,提取最长竹席约7.5米,总面积超过300平方米,形成了一套竹席现场加固提取、包装运输与室内稳定性保护的技术方法。

  “刚出土的文物需要第一时间进行应急保护,我们联合各个领域的专家、结合各个学科的知识,合力攻坚,共同开展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先后有15所大学和科研单位参与,许多技术率先大规模使用。”宫希成说。

  “通过多学科、多平台协作,运用新手段、新工具,既提高了考古工作的科技含量,也增强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张治国说,未来还会有更多先进的科技手段运用于武王墩墓的考古发掘、学术研究、保护修复、开发利用等各个环节。

  一支年轻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队伍

  “考古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多学科交叉的系统性工程”

  从2020年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以来,这里已经清出整整7万立方米封土,共出土器物1万余件。这背后,是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团队。

  1000多个日夜,这群年轻人是下了苦功夫的。发掘现场距离市中心很远,他们住过工棚,也借住过农房民居,一日三餐有时就靠随身携带的干粮解决,有的人一年才能回家一次。

  回忆起这些年的经历,厦门大学博士生柴政良记忆犹新:“仅封土挖掘就持续了快两年。不能使用大型机械,我们就用铲子、铁锹,分探方一点点掘进。夏天日头毒辣,我们早早起来工作,中午回去休息,下午三四点钟再去,深夜才回到住宿地。”

  “长年累月的野外工作,对体力和毅力都是很大的考验。”宫希成说。令他欣慰的是,这支队伍经受住了考验。

  宫希成十分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和锻炼。“工作中,我们有许多机会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投入实践。”柴政良回忆,有一次现场发掘填土时,他对填土的夯筑情况非常感兴趣,便列好研究大纲,设想提取2立方米的整块土带回实验室研究。

  “这一设想前所未有,但宫老师研判后认为可行,还帮我协调车辆,运输夯土。后来,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柴政良说。

  “初来发掘现场,我刚读硕士,宫老师却不只把我们当学生看,要我们以领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李凤翔说,4年多实践,他们从硕士生变成了博士生,对考古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考古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多学科交叉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在现场进行综合统筹协调。这段经历将让我们终身受益。”

  

  延伸阅读

  武王墩一号墓发掘出土器物1万余件

  武王墩墓位于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三和镇,是一处战国晚期楚国大型墓地。经考古勘探确认,武王墩墓地存在独立陵园,陵园坐落于一条南北向的岗地之上,占地约150万平方米,四周由围壕围合而成,围壕周长近5000米。陵园除主墓一号墓,还分布有大型车马坑、大型陪葬墓、祭祀坑等相关遗存。

  自2020年起,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开展对武王墩墓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至2024年底,主墓一号墓发掘工作基本完成。一号墓共发掘出土器物1万余件,包含基本完整的礼容器、礼乐器组合,保存完好、共出器物丰富的“木俑坑”,以及大量漆木生活器、车马兵器、玉器、卜甲等,种类包罗万象,为了解楚国物质文明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资料。结合文献史料、出土文字材料等综合分析,初步判断该墓主人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楚考烈王。

  (本报记者  李俊杰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21日 06 版)

  • 相关阅读
  • 纠治“屏幕中的形式主义”(前沿观察)

      盛夏时节,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下应街道湾底村现代农业园区迎来丰收季。晶莹剔透的葡萄、青翠欲滴的翠冠梨、饱满圆润的无花果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果香。村党委书记蔡国成带领村干部们穿梭在果...

    时间:07-21
  • 有涝有旱,如何精准应对?

      核心阅读  今年“七下八上”期间,我国区域性阶段性旱涝明显,南北洪涝偏重且北部重于南部,中部和西北部干旱偏重。面对汛情、旱情,水利部门精准应对,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    7月20日17时5...

    时间:07-21
  • “三伏天”为何是一年最热的时候?(把自然讲给你听)

      入伏后,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地表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近地层增温明显    7月20日入伏。俗话说,“热在三伏”,那么,“三伏天”为何是一年最热的时候?  从气象上分析,太阳光首先加热地...

    时间:07-21
  • 甘肃省委省政府调查组关于天水市麦积区褐石培心幼儿园幼儿血铅异常问题调查处置情况的通报

      7月12日,甘肃省成立省委省政府调查组,提级调查天水市麦积区褐石培心幼儿园幼儿血铅异常问题。调查组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省纪委监委、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卫生健康...

    时间:07-21
  • 穿越三千余年,古老文字更鲜活(文化中国行·感知文化里的中国·关注冷门绝学)

      实验室内,张展(左)正在和学生扫描录入甲骨文拓本。  霍亚平摄">  实验室内,张展(左)正在和学生扫描录入甲骨文拓本。  霍亚平摄  甲骨文的“走”字。  安阳师范学院供图">  甲骨文的“...

    时间:07-21
  • 集装箱变身共享舞台(解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晚上8时许,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的开元广场,不少市民聚拢到一座奇特的集装箱前,跟着音乐的节奏打起节拍。  定睛细瞧,这是一个由集装箱改造的舞台。舞台上,来自宁波工程学院的大学生摇滚...

    时间:07-21
  • 今天,从甲骨文里“读”什么?(编辑手记)

      从镌刻龟甲到编码云端,从学者书斋走进大众日常,冷门绝学活态之变,折射文明传承之进。今天,我们从甲骨文里“读”什么?  从甲骨文里,我们读懂时间的力量。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

    时间:07-21
  • 中国队收获3金1银

      本报北京7月20日电 (记者孙龙飞)20日,2025年世界羽联世界巡回赛超级750赛事——日本羽毛球公开赛结束所有赛程。中国羽毛球队在当日进行的5项决赛中参与4项竞争,最终收获3金1银。  率先进行的...

    时间:07-21
  • 我国科研团队发现新稀土矿物

      本报武汉7月20日电 (记者吴君)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联合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在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床主矿矿段的矿体中部发现新稀土矿物“钕黄河矿”。该命名已获得国际矿物学...

    时间:07-21
  • 稳就业保安居,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经济聚焦·关注资源型城市转型)

      夏日清晨,在重庆市万盛经开区,阳光透过重庆冠宇电池有限公司厂房巨大的玻璃窗,洒在忙碌的锂电池生产线上。产线操作工人穆光扬身着白色工服,正全神贯注地调试着自动化设备。  “你看这电池电芯...

    时间:07-2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