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条《天未亮的蒜田》短视频,意外引爆网络。仅一周,2万余斤滞销大蒜就被抢购一空。“‘蒜书记’这名号,是乡亲们用信任喊出来的!”李刚满是干劲。作为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天井源乡天井源村党支部书记后备力量,他主动认领“农村产业发展”这道题,积极破题。“揭榜领题”机制是南城县强化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探索。目前,已累计领办项目140余个,83名像李刚这样的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脱颖而出。
李刚的“破题”并非偶然。这背后,是江西关于新形势下基层治理的深层考量:如何高效应对繁重复杂的治理任务,让“神经末梢”脉动有力?近年来,江西出台《关于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的意见》,构建省市县三级协调机制,在赣鄱大地展开了一场求解治理能力提升的生动实践。
聚焦人才
引能人育骨干,夯实治理根基
基层治理,关键在人。人才队伍的结构与活力,决定着治理效能。然而,一个现实难题曾摆在面前:
“调研发现,有的基层党组织书记抓治理意识不强、办法不多;有的基层党组织书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抓班子、带队伍、兴产业的能力亟待提升。”江西省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处长詹艳辉坦言。
解题之策,在探索中逐步清晰。
信丰县大塘埠镇羊马村,曾经基础设施薄弱、产业滞后。不到两年,这里已是另一番景象:桃江河蜿蜒如带,村头施工现场热火朝天。村党总支书记张步青指着墙上的项目规划图介绍:“这34个涵盖产业、民生、旅游的项目,就是羊马村的新蓝图。”
2024年10月,在外经商多年的张步青响应信丰县“人才回乡”号召,回村任职。一到任,他便迅速铺开工作:在村部门口挂起“重点工作进度表”,还牵头设立了干部效能激励机制。
在信丰县,一场以“能人回归”为重点的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行动,正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通过“顶格力度引才、精准施策育才、暖心政策留才”,全县已储备村级后备力量712名,平均年龄38.4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94%,带动177个村“头雁”队伍结构优化。
着眼长远,江西省委组织部印发《关于扎实做好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工作的通知》,全省1.79万个村共储备后备力量4.1万人。同时强化激励导向,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一批成为乡镇(街道)领导干部、事业编制人员,让基层骨干安心扎根。
为进一步锻造骨干,江西省还把目光聚焦到常年在一线耕耘的社工队伍。
“热闹的前提是安全”“让学生全程参与志愿活动”……6月20日,景德镇市昌江区西郊街道森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昌江区金霞党建工作室导师李金霞正组织社工们讨论活动细节。
“站起来会说,坐下来会写,扑下去会干,这就是目标。”李金霞言传身教。首批学员方施惠,从一名腼腆的女生,一路成长为西郊街道汪王庙社区党委书记,她说:“社区工作的酸甜苦辣都尝过,每一步都离不开金霞老师的点拨。”如今,在李金霞的引领下,大批社工活跃在基层一线,一条“高校毕业生—社工—社区两委成员—社区党组织书记”的清晰成长链已然形成。社工队伍中已有39人走上社区两委干部岗位。
聚焦减负
清事项减考核,松绑赋能一线
形式主义曾如沉重的枷锁:考核指标繁杂、会议文件如山、APP打卡不断……这让一些基层干部疲于应付,难以聚焦主责主业。
“镇里七站八所分散办公,最愁的就是协调。电话打了一圈,事情还未必能成。”新余市分宜县湖泽镇干部严志强对此深有体会。作为民政岗负责人,他要对接养老服务、殡葬管理、社会救助等多项工作,日常本就连轴转,一到年底,加班更是常态。
近年来,当地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分宜县系统梳理,厘清基本履职事项与配合履职事项,大力精简基层考核指标。“改革后权责清晰了,效率明显提高。”严志强指着墙上清晰的民生服务岗导视图说,“现在18个‘摊子’整合成7个部门,部门、岗位职责上墙公示,群众一来就知道找谁。”
为厘清基层职责边界,新余市取消或收回近40个APP打卡、市级示范创建活动等事项,清理目录外挂牌4126块,清理不规范上墙制度和宣传牌8222块;全市乡镇平均收回事项157项,街道142项。
新余的实践是江西为基层减负的缩影:考核做“减法”,省级层面考核指标压减近70%;事项做“瘦身”,第一批乡镇(街道)“三张清单”中,配合履职事项和上级收回事项占比达65%;清理去“冗余”,全省累计清理目录外工作事务1101项、精简整合工作机制1583项、规范不应出具证明事项1719项、清理目录外挂牌4.39万块。
减负成效立竿见影。各级干部普遍感受到:工作更聚焦主责主业,考核更精准务实,精力得以集中到服务群众和推动发展上。
“以前村民来开亲属关系证明,我们左右为难:开吧,没有政策依据;不开吧,村民又觉得我们不办实事。”抚州市金溪县双塘镇竹桥村村委会主任余孟辉说。
金溪县将69项依法履职和协助政务服务事项纳入村级事项准入清单,明确27项不应出具证明事项。竹桥村不仅有了“不应出具证明清单”,还拿到了“必须按时办结事项清单”。
“有了办事‘说明书’,村民来咨询,我们对照清单一目了然。”余孟辉说,各类业务办理流程、所需材料很明晰,让干部办事有理有据、群众办事明明白白。
聚焦共治
变“独角戏”为“大合唱”,激发多元活力
基层事务千头万绪,单靠政府力量难以周全。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必须变“独角戏”为“大合唱”,激发多元活力。
“以前总觉得小区改造是政府的事,现在我们能提意见、盯进度,住得更舒心了!”赣州市章贡区居民焦娜的感慨,源于基层治理机制的深刻转变。
去年雨季,小区多处积水。焦娜点开“章贡治理”小程序进行报修,次日社区干部和施工人员就到场勘查,一周内便完成疏通修复。
如此高效,得益于章贡区搭建的数字化治理平台。群众可实时上传问题、参与事项投票。截至目前,平台累计处理群众诉求1.2万余件,办结率达95%。
线下,一张细密的治理网络同样在高效运转。在章贡区解放街道中山路社区,“银发志愿服务队”队长王建国每日带领20余名退休老党员巡查辖区,既是环境整治员、文明劝导员,也是社区的“民情前哨”和“调解专家”。目前,全区已培育“邻里帮帮团”“红色物业联盟”等社区社会组织200余个,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8000余件。
今年3月的一个傍晚,萍乡市湘东区峡山口街道,外卖骑手樊伟明途经钢城剧院附近时,发现垃圾箱起火。他立即停车,通过专属工作平台将火情信息直报街道。得益于发现及时,火情被迅速控制,避免了更大损失。
这背后是湘东区创新的“红蓝黄骑士”工作机制。该机制组织外卖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成立志愿服务队。目前全区登记在册的“黄骑士”(普通骑手)有320余名,由31名党员骑手、入党积极分子等“红骑士”带领,化身为遍布大街小巷的“流动安全探头”。
湘东区还制定了清晰的骑士参与治理事项清单,实施积分管理制度。积分可在157家爱心商家联盟兑换生活物品、抵扣生活服务,有效激发了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
集众智、汇众力。从数字平台的高效响应,到“银发先锋”“骑士探头”织就的共治网络,江西将千千万万的社会力量凝聚在党旗之下。每一份微光的汇聚,都为基层治理注入动能。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29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