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见摄
"> 鹤北林业局的茫茫林海。
刘长见摄
刘长见摄
"> 白林金(中)为林区职工讲解技术要点。
刘长见摄
编者按:在小兴安岭研究林区碳汇、在海边探索海藻全产业链技术、在藏北高原修复草原生态……科技小院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它不仅仅是科技推广站,更是守护水土、修复生态、传递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阵地。
即日起,本版推出“美丽中国·科技小院探生态”系列报道,通过讲述科技小院的生态保护故事,展现科技力量如何赋能绿水青山,让丰富的自然资源更快、更好、更多地转化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8月下旬的小兴安岭,初秋的凉意钻过松枝缝儿,直往人衣领里灌。黑龙江省龙江森工集团鹤北林业局的松杉灵芝菌包生产车间里却暖乎乎的。
“温度要保持在23摄氏度到26摄氏度,太高了容易烂菌。”首批入驻鹤北科技小院的种植专家白林金用指尖轻划菌包,向围在身边的林区职工细细讲解。
林区职工代科宝时而用笔唰唰记,时而举起手机咔咔拍。“有专家手把手教,心里踏实!”代科宝说。
今年7月,鹤北科技小院正式成立,成为当地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的“新支点”。更多科研人才来到林海一展身手,这束“科技之光”,正一点点照亮林区的转型发展路。
把成熟的技术“翻译”成职工能听懂、会使用的方法
“咱林区人,以前靠砍树吃饭,后来收起斧头锯子,家里的生计却一时没了方向。”代科宝在鹤北林业局干了30多年,见过“砍树卖钱”的热闹,也感受过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两难”——守着绿水青山,不知道怎么变成金山银山。
这是鹤北林业局乃至全国不少林区曾经面临的困境——既要林子不能少,又要职工有稳定收入;长期依赖传统林业,林下经济发展不足,菌菇、山野菜等卖不出好价钱;老职工凭经验干活,年轻人不愿留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躺”在论文里,与林区实际需求隔着“万水千山”。
鹤北科技小院院长巩前文还记得第一次来鹤北的场景:“去林区调研时,看到职工们因为不懂病虫害防治,种的灵芝烂了一半,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巩前文意识到,要把实验室里成熟的林下种植技术,“翻译”成职工能听懂、会使用的方法。
7月17日,龙江森工集团、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牵头,在鹤北建起了林区科技小院。“咱们的小院不能搞花架子,就是要零距离服务林区——科研人员驻场找问题,学生实践学本领,职工跟着学技术,让‘纸上成果’变‘林下效益’。”巩前文说。
建院头一件事,巩前文带着20多位入驻的专家学者跑遍林区,边看边问,记下不少“痛点难点”:松杉灵芝种植技术难突破,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找不到方向,想发展研学游却不会设计路线……积累的案例写满笔记本,巩前文还在笔记本中写下:“小院的使命,就是把科技‘种子’撒进林海,让林地既长出生态效益,也能长出经济效益。”
既培养“懂林区、能扎根”的人,也要让林区的“朋友圈”越扩越大
“白专家,怎么办?我家养菌棚里的灵芝菌包好像长霉了!”8月15日深夜11点,白林金的手机突然响了,对面是代科宝着急的声音。
挂了电话,白林金立即驱车20多公里赶到养菌棚。灯光下一看,菌包的“霉点”,其实是因为湿度高长出的气生菌丝,不是霉变。“别慌,明早先把棚膜掀开通通风,现在要少浇水,把湿度控制在45%以下。”他一边安抚,一边手把手教代科宝用温湿度计,直到凌晨1点才走。
“专家来现场,不用专业词,全是大白话,而且第一时间响应,一站服务到底。”巩前文说。运行以来,小院已经迎来了生态保护领域、医疗健康领域、食用菌种植领域的37位专家。
效益转化上,小院首先盯着林区的“拳头产业”发力。松杉灵芝是鹤北特色,可长期停在“卖原料”阶段,1斤鲜灵芝只能卖30多元。小院牵头制定了《鹤北林业局松杉灵芝大健康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26—2030年)》,明确“不仅要种出好原料,还要加工出好产品”。
“以前我家种的5亩黑木耳,一年最多能卖5万元。现在按专家建议种上松杉灵芝,未来能加工成养生产品。”代科宝说。
人才培养则是小院的“长远账”。“咱要培养‘懂林区、能扎根’的人。”巩前文说,小院采用“学生驻场实践+教师一线授课+林区骨干当导师”的模式,让学生在林海间学真本事。
26岁的吴思是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建设专业的博士生,7月入驻小院后,每天跟着专家老师跑林场、测数据。“以前感觉课堂上的‘生态保护’概念似乎有点抽象,现在我才知道,保护不是‘啥也不做’,而是可以用科技力量让林子既‘绿’又‘富’。”她说。
科技小院运行以来,林区的“朋友圈”越扩越大。
7月底,10位来自生态保护领域、大数据领域的中国科学院专家走进小院,围绕“鹤北生态指挥中心智慧平台”方案展开热烈讨论。
“平台得整合森林火情监测、野生动物活动轨迹、灵芝生长数据等,才能有助于给林业局决策提供依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田莉说,现在方案已经细化,建成后能有助于为林区补上“智慧化预警难、决策辅助弱”的短板。8月中旬,北京同仁医院、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等18家医疗机构的主任医师聚在小院,研讨“森林康养指标体系”。“森林康养不是‘住几天木屋、吸几口空气’,得有科学的生理指标支撑。”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代丽芳说。
探索林区发展的可复制方案,让更多林海闪烁“科技之光”
眼下,巩前文正和团队梳理“百名专家鹤北行”的名单。生态经济、森林食品加工、碳汇交易等领域的20多位专家已陆续确认行程,最快9月就能入驻。
“实践证明,科技能解决林区的发展‘疙瘩’。但鹤北的发展问题,也是全国不少林区的共性问题。咱要做的不只是解决鹤北一地的难题,更是探索一份可复制的方案。”巩前文说。
长远看,小院的目光要盯在林区“大问题、新问题、难问题”上。“生态产品价值咋实现?生态文化建设咋落地?这些都是要啃的‘硬骨头’。”巩前文说,现在小院已经开始调研鹤北森林碳汇,计划联合中国科学院确定“林区碳汇交易实施方案”。
在鹤北林业局党委书记孙天成看来,小院的意义不光是带来技术和人才,更在于改变林区人的“思维方式”。
“以前咱总觉得‘守着林子就有饭吃’,现在才知道,林子要‘守’还要‘养’,更要靠科技让林子‘活’起来。”他说,下一步,要把灵芝种植、森林康养、研学旅游整合,以“生态+产业”融合模式,让更多职工享受科技红利。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小院墙上。巩前文站在院门口,望着远处连绵的林海:“小院就像一粒‘科技种子’,已在鹤北发芽;未来,要让这粒种子在更多的林区开花结果,让更多林海闪烁‘科技之光’。”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26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