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最高检在包括云南在内的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公益诉讼试点。两年后,这项制度被写入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正式确立。10年来,云南省各级检察机关通过生动司法实践,展现公益司法保护的蓬勃活力。近日,人民网记者深入多地,探访云南如何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公益诉讼检察工作。
“益”心守护昆明滇池春好
滇池作为云贵高原第一大湖,生态环境一度遭到破坏,在上世纪90年代成为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综合治理,如今滇池水质稳定向好,生态环境恢复明显。
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检察院组建滇池保护领域公益诉讼专业化团队,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守护滇池。
该检察院公益诉讼条线负责人王石良介绍,团队全面梳理滇池保护法律法规,编纂完成《滇池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法律法规汇编》和《滇池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办案指引》,为精准监督提供支撑。
同时,与区10家行政机关建立协作机制,探索“河湖长+检察长”“生态检察+生态警务”等工作模式,健全信息共享、案件协作等工作机制,构建协同保护大格局。“湖边的公示牌上有联系方式,群众可以直接把问题反映给我们或行政机关。”王石良说。
如今的滇池天蓝、云白、水美、草绿。人民网记者 王子锋摄
记者获悉,五年来,区检察院立办生态环境类公益诉讼案件占到全部公益诉讼案件的46%。办案中,将惩治与修复相互结合,督促修复林地、耕地1200余亩,追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1100余万元;综合运用刑事、公益诉讼手段惩治非法捕捞,联合区农业农村局、区水务局增殖放流20余万尾……各项保护措施有力促进滇池水生态环境改善。据有关部门统计,自2020年8月实施滇池流域“十年禁渔”以来,渔业资源增加32.6%。
如今,滇池春和景明,碧波映翠——这份昆明人民心向往之的生态美好,亦是昆明检察机关以法治力量默默守护的深情与担当。
“益”路护航德宏生物多样之美
“我们即将进入的是德宏州生态文明科普教育展厅,2023年12月,德宏州人民检察院在此挂牌设立德宏州生物多样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教育基地。”德宏州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王艳秋领着记者边参观边介绍。
展厅以德宏州域内特有的生态景观为基础、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为主线、生动的人与动物故事为脉络,系统呈现了全州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在展厅内集中展示了德宏州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履职情况。人民网记者 王子锋摄
德宏州检察机关认真落实公益诉讼试点工作各项要求,始终秉持着高度的责任感,积极作为,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为守护被称作“中国犀鸟谷”的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大谷地,德宏州检察院成立了以检察长为组长的办案组,多次到现场调查核实,历经三年,推动属地政府、林草等相关部门实现40户居民全部迁出并妥善安置,被侵占的林地也得到移栽恢复。
为保护古树名木,检察机关多次深入密林调查古树名木生长现状,全面排查古树保护存在的问题,依托“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协同监督,推动属地政府出台古树名木保护专项文件,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属地管理、原地保护、科学管护”的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机制。
……
“我们将用法治力量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守卫秀美家园。”王艳秋和她的同事将一直带着这份热情,深耕公益诉讼检察,护航德宏生物多样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