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月5日,对于商州区麻街镇肖塬村的几千名群众来说是个特殊而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这天,两辆通村客车分别从商州城和村里对开,圆了群众几十年坐班车进城的梦想。
长期以来,肖塬村群众进城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过去,这里的群众要进城,那可真是费了大功夫。有自行车的群众,要么走公路翻越麻街岭,走近路的要乘船过河扛自行车翻越构峪岭;没有自行车的,乘人力船走水路到二龙山水库大坝,或者坐农用三轮“蹦蹦车”;312国道麻街岭隧道贯通及修通通村水泥路后,进城的群众还算方便了,从村里先到麻街街道,行程15公里,再乘坐过路班车进城。
交通问题,曾是这里群众的一块“心病”。原来的沙土路,群众走了几十年,那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真实写照。村民监督委员会主任张宏良说,群众患病后,急救车到不了村上,有条件的叫辆农用三轮车拉到医院,没条件的就用人力架子车,经常都是延误了病情。因为路不好,群众自家的土特产往往都是便宜卖了,而需要购买的农资产品,也因为运费高,掏了大价钱。通村水泥路修好后,这些问题虽得到了解决,但群众进城还是不方便。
为方便群众进城,前不久,区上相关部门从商州通往砚池河的通村客车中调剂出了两辆,从黄沙桥客运站发往肖塬村,先期试运营。“村里通班车啦!”不到一天时间,群众纷纷打电话把这一好消息告诉在外务工的亲朋好友,让他们春节回家“少走弯路”。
1月8日,笔者坐上了这趟班车。车上的群众有说有笑,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激动,内心的感受也只有一种,“太方便啦!40分钟,就可从城里回到家里。”在商洛中学上学的学生,一上车就借用别人的手机给家里打电话“报伙”,回到家就可吃上热乎的饭菜。班车司机邢山龙说,这几天,进城的群众一天比一天多,手机都快被打暴了,全是问车的电话。村里在外上班的人,还打听月票的事,准备“常回家看看”。 (记者 冀峰 通讯员 雷超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