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记者 吕丽霞)进入十一月份,连日的阴天小雨,气温一天一天冷起来了,冬天来了,咱家该选啥取暖?冬季取暖目前已成为市民谈论最多的话题。众多的市民也把取暖提上议事日程,开始准备各种各样的取暖用具。记者通过走访发现,市民基本上是量力而行的,大多是根据自己经济状况选择相应的取暖方式。
最近,家住丹江新城的刘女士焦急地等待着自己小区今年的取暖方案。去年整个取暖期19元/平的取暖费,她家交了2500多块的取暖费,虽然贵了点,但基本还能接受。今年市区内要求用无烟煤,估计取暖费又得涨,叶女士已和几个业主商量过了,如果稍微涨点,她们还能接受,但涨得多了,她们就要和物业上好好协商,协商不成的话,她们有可能就会放弃小区供暖。在市直一家单位上班的小叶表示,自己所住的是单位的房子,供暖价位比商品楼要低一些,去年17元/平,今年略涨点也能接受,毕竟既清干净又方便,又能暖和一冬。
城区内能享受上集中供暖的毕竟只是一部分,大部分市民只能自己准备供暖用具,解决冬季取暖问题。家住商州区政府小区的小严今年又给家里添了一台空调。小严说,往年只有客厅有空调,暖风吹不到卧室去,晚上睡觉冷得不行,今年他和妻子商量,花2000多块钱买了一台空调。据他测算,去年一冬用空调取暖花了近3000块钱,今年可能要多1000多块,但还能负担得起。
11月1日,家住商城的李女士带着母亲选购取暖的电器,面对琳琅满目的电器,母女俩挑花了眼,几经比较,选中了一款某品牌的插电的散热片。李女士说,母亲年龄大了,冬天没个电器很难熬,晚上床上用的是电热毯,白天房子里冷,这种散热片既安全,用电量小,散热慢,用它最合适不过了。
这几日,环卫工人刘姐也正在为自己家的冬季取暖而发愁。10月31日,趁着休假,她又走上街头,一家一家地询问,一家一家地比较,想寻找一个便宜又实惠的取暖工具。刘姐介绍,自己和丈夫双双下岗,现在她每月挣近700块钱,丈夫每月挣1200块钱,家里还有一个17岁的女儿正在上高二,大人不要紧,但不能冻着孩子。选来选去,刘姐选了一款190元的带水箱的取暖炉。在她看来,这个炉子能烧热水又能取暖,家里随时都有热水用,再好不过了。只希望今年冬天的蜂窝煤不要涨的太贵,要不然就负担不起了。
商城一家家电店里最近生意火爆,老板告诉记者,从10月底开始,他店里的生意就好起来了,尤其是这些功率小的取暖的电器,卖的特别好。店老板谈到,吃饭穿衣看家当,大家基本上都是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选择自己需要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