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下班后在路边的面档购买面条。
在位于黄沙桥北侧的一家面条店里,面店师傅正在将和好的面粉用压面机压制成面条。
本网讯(见习记者 吉文艳 左 京)面条自古以来就是我市市民的传统主食,在以前选媳妇的一个标准就是做得一手好面条,可见面条对于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市民对面条的要求是软滑柔韧,最讲求“筋道”二字。将面粉做成面条需要经过和面、擀面、切面三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体力和技巧的完美融合。在以前,几乎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有大案板和擀面杖,女主人都会擀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擀面的传统技艺渐渐被简单且易操作的电动压面机取而代之。渐渐地,人们开始习惯于直接购买加工好的面条,省去了买面粉再拿出去加工的环节,一批面条店就应运而生了。
外地人扛起面条业的一面旗
仅在团结路这一条街上,卖鲜面条的店就有五六家,几乎每隔一二百米就有一家这样的店。售卖的面条也大同小异,韭叶、大宽、二宽、刀削面、拉条子、面片、饺子皮应有尽有。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经营此类面条店的大部分都是外地人,以四川、重庆居多,当地人很少。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的店主王劲松告诉我们:“这一行真的蛮辛苦,你们当地人都不愿意干,嫌挣的都是小钱。”王劲松今年38岁,6年前一家人来商洛做卖面条的生意。每天凌晨四点起床,晚上8店后才能休息,他一天的工作就是和面、压面、卖面、送面。问及为何做这一行,他说:“我来商洛以后发现,当地人喜食面食,对面条的需求量也大,而且对面的花样要求也多,有人要宽面,有人要细面,还有人要面片和饺子皮,在我们老家面食就没这么讲究,于是我就产生了兴趣;另外这一行对技术要求也不高,从西安买回来做面条的一套工具就可以开工,我妈妈和妹妹也可以帮我。”在和记者交谈的半个小时里,不断有顾客进来买面,虽然都是买两三块钱的,王劲松还是很热情地招呼,抓面、称重、找零一点不含糊,整个过程不超过一分钟。“我这速度真的是练出来的,到临近饭点的时候,顾客是最多的,我一个人都忙不过来,必须叫我姐姐帮我。”说起这一行的辛苦,王劲松的姐姐深有体会,她每天早上准时4点就起床,先是把买回来的面粉倒进和面机里,加水搅拌,然后将拌成絮状的面粉团放到压面机里反复压,薄厚适中时再切成面条;这些还算轻松的,最辛苦的是制作手工面,要手工和面、擀面,一大盆的面粉和成面团再擀成匀实的面片,整个过程常让她腰酸胳膊痛。
问及他对的面店以后发展的想法,王劲松满怀信心地说:“我准备多和一些饭馆、酒店合作,他们一般订的面量比较大,比我零散地卖挣的多些,而且他们一般都是预定,这样我就知道第二天大概用多少面粉,避免剩下或者不够卖的现象,保障面条的新鲜。”
面条行业投资小市场大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外出吃饭的人群增多,面条是很多人的首选。接受采访的一家面庄的老板表示,店里有聘请专门的做面师傅,但到了饭点的时候往往供应不上,经常出现等面下锅的状况,顾客又催的急,索性辞了做面师傅,直接向面条店订购。李老板说:“现在面条店也多了,随便哪都能买到,品种还齐全,顾客要啥样的面都能买到,而且人家做的面口感也好,下到锅里不糊,价钱也合适,我准备以后都在外面买面,我们饭店只管烹调,还省时省事。”这种普通的面庄在我市随处可见,平均每个店铺每天需要的面条少说也有二三十斤。经营一家火锅店的周老板向记者介绍到,虽然火锅是以蔬菜和肉类为主,但由于市民普遍喜食面食,吃到最后经常会点一份手工面下到汤锅里。正在吃火锅的49岁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我顿顿都离不开面,总感觉吃菜和米饭没有饱食感,就算吃火锅我还是会要一份手工面。”周老板的面条也是向附近的面条店里订购的。“我们店里的厨师要负责制作火锅底料,工人还要洗菜刷碗,没功夫自己制作面食。买面我都不需要出门,头天预定第二天开门前就送来了,不够了可以随时打电话再送,很方便。”据悉,一斤手工面的售价是2 .3元,而在火锅店里的普遍售价是6元一份,一份通常没有一斤,利润还是相当大的。在有的饭店里,饺子皮经常被直接作为原料加工成一道菜,售价大概在10元左右,而其成本不过1.5元左右。
面条加工业面临的困惑
在记者采访中发现,我市的面条点虽然多,但基本是家庭式的生产经营,有的店面只有几平米,有的甚至在塑料搭就的简易棚里做生意,都还没有形成规模化、流水化的生产;既没有专门的操作间,也没有相应的卫生保障设施,有的看上去凌乱不堪,卫生也难以保证;由于当天做的面条只能当天售卖,而店主对市场的灵敏度没有把握,还都停留在依靠经验判断上,经常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矛盾。这些都是这一行业所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同时面条加工对面粉的依赖性极强。记者采访时正当面条价格上涨,一家鲜面店老板刘晓凤告诉记者:“最近50斤一袋的面粉涨了十几块钱,但我们的面条好几年才涨了这一次价,面粉涨价快面条价格固定形成鲜明对比,再不涨价我们就没有什么利润空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