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 民生

商洛文化记忆:远去的二黄(三)

2014-08-18 09:57:25 来源:


       陈胜志(1919-1963),小名刚娃,山阳县人,工生角。9岁入王德朝的“德胜班”学艺,经师傅费有福悉心指教,艺技长进颇快,首次登台演出《定生扫雪》便赢得观众好评。12岁唱红山阳县,1933年加入西安“庆义社”,以《秦琼表功》《临潼山》《出五关》《一捧雪》等剧,赢得省会观众喜爱。1935年回到家乡,入山阳“同合班”,成功演出《二虎山》一剧,台下观众为其披挂金牌。1941年参加商县抗建剧团,演出《忠义参天》一剧中的关云长,做派工稳,扮相俊逸,神态潇洒,道白刚劲,唱腔激越洪亮,刻画形神俱佳,栩栩如生,被观众誉为“活关公”。1957年出任山阳新生剧团团长。
       张胜华(1917-1975),长安人,应工旦行。1929年入西安“庆义社”,拜名伶王安奎为师,初学小旦,后改习刀马旦。学艺多年已见锋芒,其后又得陈忠洪指教,艺业进步很快。出师后,先后在咸阳、泾阳、镇安、柞水、山阳等地搭班演出,以做工细腻,武打利落,唱腔甜美而著称。1941年夏,偕张崇贵(山阳人,乐师)、武振发(山阳人,工净、丑)、陈胜志诸师友到商县试演,以《水淹泗州》《渔舟配》等剧首演打响,遂为商洛业界看重,也为商县抗建剧团的创办奠定了坚实的观众基础。他性格聪慧强记,所见服装化妆、头饰发型皆能过目不忘。他饰演孟丽君,云鬓高耸,浑如唐人装束,加以他俏丽的扮演形象和静若处子的气质风韵,使无数观众入迷叫绝,但他从不居功骄傲,处人处事质朴谦和,毫无江湖庸俗之气,在艺人圈里被视为德艺楷模。代表剧作有《游园》《盗钗》《日月图》《花田错》《天门阵》《红桃山》等。抗战期间,与陈胜志、武振发等合演《花木兰》《抗金兵》《征北海》《戚继光》等历史爱国剧,张扬了民众抗日士气,倡导了民族气节。
       张崇贵(1888-1947)山阳人,著名二黄戏乐师。出身贫苦,八岁即随乡里鼓乐班串乡走户应付婚丧嫁娶之事,籍以糊口。暇时苦练鼓板、锣铙和丝竹,三年后竹笛、唢呐等吹奏乐器已具成就,唢呐齐管齐奏更是独到。1900年,与师兄姜新海同拜咸阳“秦盛徽班”刘百年(清宫遣散乐师)为师,专攻二黄鼓板和胡琴。未几,文武场面诸色乐器皆能通达。鼓板敲击下著清朗,尺寸分明,善合艺人演出招式。铜器击打轻重得当,凡行云、流水、风雨、更漏等奏击,无不契合自然现象。二黄鼎盛时,西安、关中、陕南及甘肃诸地,慕名前来迎聘者络绎不绝。晚清时,曾为陕西著名二黄名伶赵清平、吴宝卿、金双庆等司鼓操琴。民初,加入商州“易俗社”,与黄亮子、刘子云、李长禄、王广翠、牛青山、吕元民、刘德才等二黄名角配合演出,琴瑟和鸣,相得益彰。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其时正在商州中学堂担任山长,一次临场观其剧毕,赞其音乐演奏水平时说:“管弦悠扬,余音袅袅,真乃盛唐梨园法曲,此华夏之正音也。”嗣后,陕西督军张凤翙为振兴陕西二黄,四处邀集各路英才300余人,成立西安“鸣盛学社”,特从商州聘来张崇贵为剧社琴师。期间,西安“易俗社”又延聘他为音乐指导,冀望其能汲二黄音律和板式之典雅悠扬,以匡正秦腔音乐之俚俗和粗疏。其后,张先生终以二黄为宗,先后在咸(阳)潼(关)泾(阳)三(原)蒲(城)渭(南)朝(邑)华(阴)安(康)汉(中)和商洛诸地的二黄班社担任鼓琴师傅。他除包本二黄剧目200余本的音乐演奏以外,还谙熟古乐曲牌百余首,演奏《将军令》《秦王破阵》《汉宫秋月》《番王令》《百鸟朝凤》,以及昆腔中的各类曲牌小调等,能使听者有身临其境又超然物外之感。剧目演出中,凡玉帝、王母、八仙、天官出场,奏起二黄原板和四平诸调,令台下观众不由疑入仙界,与天上仙人有相携遨游之妙致。吹奏反二黄、反西皮腔调时,音乐低昂,气氛苍凉悲苦,又令人不由心生凄楚。以唢呐渲染音乐气氛,在二黄戏演奏界实乃先生之创举。1941年夏,山阳艺人陈胜志、武振发等欲赴商州参加筹办“抗建剧团”,但财力乏艰,先生闻知后慷慨执言:“山阳二黄如能赴州以飨观众,我的包银报酬请勿须计也。”在商州演出时,他曾授徒五人,后来在商洛二黄业界成名的琴师鼓师如徐建邦、孙亚文、王卓堂、王鼎泰、胡宝仁者皆在此列。当时商州名士王极南曾撰联盛赞其事,联曰:“崇贵文武无遮挡,曾传五子名俱扬。”惜乎先生寿不永年,于1947年春病逝于商州,身后除多年为伴的演奏琴鼓而外,一无长物,端赖业界友好捐资襄助,方得以入土安埋。

编辑:石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