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宋 伟 孙传卿)丹江是商洛的母亲河,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之一。如何保护我们的母亲河,从而为南水北调做贡献?作为丹江离开陕西的“最后一道关口”的商南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丹江流域大力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造林绿化、生态农业建设、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城镇化建设等,使丹江的防洪功能大大增强,流域内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丹江水质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美化,促进了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商南县不辱“一江清水供京津”的伟大历史使命,为南水北调呈上了一份精彩答卷。
“丹治”工程:确保母亲河青春永驻
2007年,国家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项目一启动,商南县委、县政府立刻将该工程列为全县重点项目。下达的治理目标:29条流域,558平方公里,不能留一个死角。要实实在在达到治理一条流域,建设一个示范基地,培育一个支柱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国家工程目的。
在项目规划上,商南县因地制宜制定了“以流域为单元,以坡改梯为主攻方向,在路边及村镇‘四旁’实施林果建园,扩大核桃、板栗、茶叶、中药材等传统特色产业规模,将山、水、林、田、路、村纳入综合治理”的科学的工程蓝图。
在项目治理上,商南县“五箭齐发”:要求以坡改梯、封沟固坝、水系配套、道路平整、河堤整修为重点的“工程措施”,以造林、种草为重点的“生物措施”,以围栏护山、能源替代为重点的“生态修复措施”,以“大干大支持”和“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为重点的“水保政策措施”,以移民搬迁、良种补贴、沼气项目补贴、退耕还林为重点的“惠农措施”,这五大举措混合实施,齐头并进。实现水源要涵养,水质要提升,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准有质的提升的目标。今天,在商南县境内的沪陕高速、312国道、铁路两旁,随处都能看到“丹治”工程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的变化。
商南人将“丹治一期工程”这盘棋下得精彩纷呈:已全面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58平方公里。年拦蓄径流增加651万立方米,年拦蓄泥沙285万吨,侵蚀总量减少54%;基本农田的质量和数量大面积增加,已由治理前的57285亩增加到81260亩;项目区内农业总产值由治理前的28628万元增加到40628万元;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65%增加到87%。项目区经济社会发展已开始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绿色商南”建设:为丹江制造新鲜血液
小河有水大河满。一棵树就是一个小水管,一片林就是一个小水库,植树造林对保持水土、涵养水分、增加丹江水量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012年5月24日,商南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快绿色商南建设的决定》。《决定》充分反映了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生态美”的精神以及省政府关于建设“千里绿色长廊”的号召。要求将绿色商南建设任务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县政府每年要向县人大常委会专题汇报绿色商南建设工作情况,届满时要向人民代表大会作出报告。
关乎可持续发展的这份《决定》是生态宣言和行动纲领。商南县将“绿色商南”建设与“秦岭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林业发展工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城乡绿道建设结合起来,以沪陕高速、西合铁路、312国道为主轴,以“一江五河”沿岸为主线,以退耕还林、天保工程、长防林工程和千里绿色长廊等工程为载体,大力实施城周绿化美化、绿色长廊建设、绿色家园、水岸绿化、景区景点绿化等城乡造林工程,打造生态秀美的绿色商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