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 民生

惊险玄妙的高台芯子

2014-12-11 14:44:33 来源:

 

演出

演出

  商洛日报——商洛之窗讯 记者 李小龙 张瑞 方方
  丹凤“高台芯子”是社火的一种独特形式,趋向于民间杂技艺术,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曾被评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省级保护项目名录,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芯子艺术从原来的繁荣陷入低谷。12月3日,我们来到丹凤县文化馆,专程采访了丹凤县“高台芯子”现任传承人杨玉山老人,向他详细了解了这一民间艺术。
  据当地资料记载和杨玉山老人讲述,丹凤县前身是古龙驹寨,地接秦楚,水趋襄汉,陆入秦晋,是闻名于世的水陆交通要塞,商贾云集,帮会众多,每年都有帮会庆典活动10多次,尤为重大的当属船帮庙会,除唱戏外,主要就是芯子表演。丹凤芯子,发萌于宋、元曲剧,兴于明,盛于清,红火于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解放初期,丹凤芯子艺术得到了极大发展,是其活动规模、扮装技巧、表演形式的一个大飞跃阶段。
  丹凤芯子以钢、木、竹、绳等材料构作内架,其外以花布、锦绸及彩纸作围饰,内架芯杆为全台芯子的承重脊骨,芯杆的上端部位及枝杆是用作裹系演员的,扮演者多选当地漂亮灵巧的童男稚女,依据节目内容,着以古今剧装,精心打扮,组成惊险离奇、玄妙优美的艺术造型,以声、形动态的表演方式,或沿街走巷,或汇聚广场并伴以旗牌、社火、锣鼓弦笙以及龙舞狮跃。
  丹凤高台芯子,本身是社火的一种表演形式,只是在悬和妙上有特殊的表达方式,悬指的是在人们看到不可想象的表演场面,妙指的是在人们看不到的力学支点上进行巧妙伪装。在这两方面,出现了“背芯子”“抬芯子”“挑芯子”等地域特色比较明显的表达形式。近年来,随着新型材料及科技手段的利用,丹凤芯子已由传统的平台芯子向高台芯子发展,经民间艺人的挖掘创新,多次民间汇演,相继出现了车辆高台芯子、并台高台芯子、转轴高台芯子、船艇高台芯子,更有三层、四层的超高台芯子,悬险亮丽,尽显绝技,让人看得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高台芯子传承人杨玉山老人在谈到丹凤高台芯子时一脸的兴奋。杨玉山说,他8岁开始接触芯子,12岁时就跟着父辈们学芯子打下手,一直到现在都非常喜爱这门民间艺术。
  谈到芯子的发展,杨玉山说,芯子本身是一门民间依靠拜师学艺的技术活,以前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解放以前都是有钱人和地主家过事时才请人表演高台芯子,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是高台芯子大繁荣期,那时候有很多“斗芯”的表演,老百姓非常喜欢。但随着经济大发展,人们都以挣钱为根本,年轻人学的少了,组织的表演也少了,芯子发展进入低谷期。“我们年轻时是偷着跟着老人学,现在给年轻人倒贴钱都不愿意学,以前小孩子要上芯子都要家长求着说情才让上,现在让人家的孩子上芯子,还要求孩子的家长,有时还要掏钱。”杨玉山说,年轻人不愿学,主要原因是此技术不能养家糊口,但没有年轻人,年长者却抬不动芯子,导致艺人年龄老化,再加上年轻人长期在外打工,不能参加传统文化活动,“芯子”艺术已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芯子表演是“台下几小时,台上几分钟”,主要在于前期的创作、制作、装扮、准备,表演只是那几分钟的事。
  杨玉山说,近年来,县上为保护和发展“高台芯子”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今年以来,先后组织走访了几十位芯子的老艺人,发掘了很多种形式的芯子,制作了16台芯杆。“高台芯子”先后参加了中国西部二交会民间艺术表演、神州世纪游民间艺术表演、央视的《今日点击》春节特别节目《正月腊月》拍摄、秦岭文化旅游节展演、西安大唐西市展演、2012年陕西省非遗展演、2013年陕西省第三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展演、2014丹凤县棣花文化旅游景区开园艺术展演,全方位、多角度的向全省乃至全国展示了高台芯子的独特魅力。目前,丹凤高台芯子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我们即将采访结束时,杨玉山叹息地说,现在芯子的保护和发展,主要缺乏展示平台场地、专业人才以及足够的活动经费。他希望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将芯子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芯子、领略芯子的魅力。

 1/6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编辑:王孝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