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儿媳”张德凤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文/谢建民 王成斌 图/杨 鑫 戴 昕

在10月13日北京召开的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和授奖仪式上,柞水县张德凤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受到中央领导亲切接见。
2013年,张德凤的事迹在《商洛日报》刊登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经各级文明委推荐,先后荣获商洛市第四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陕西省第四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全国第五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提名奖。荣登2015年度陕西好人榜、中国好人榜。
张德凤,女,1964年11月出生,原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石瓮镇胜利村(现并入下梁镇)村民。改嫁后,在前夫家庭遭难后,毅然挑起了照顾昔日公婆的重担,替丈夫和儿子尽孝的事迹传遍秦岭,被誉为“孝义儿媳”。在与命运的抗争搏斗中,这名农家妇女用朴实无华的话语和无怨无悔的孝行感动了三里五乡的村民,用爱心和孝行书写着敬老爱亲的人生履历。
依依不舍告别银婚
张德凤的娘家在柞水县下梁镇赤水沟村,1982年,她带着少女的憧憬和满心的喜悦和石瓮镇胜利村二组村民石全有走到了一起。婚后不久,她生下了两个儿子,原本只想过一个相夫教子的安稳日子,没想到,原本贫困的家庭在两个孩子出生以后,日子更是越发艰辛!夫妻俩一边要照顾年幼的孩子,一边还得服侍年高体弱的父母,根本没有时间在忙完农活以后从事一些挣钱的活计,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十分清苦。渐渐的,生活的艰辛使前夫暴躁的一面日益显露,稍有不顺心抄起凳子就打她。“有一年过年,前夫嫌没钱买好烟,暴打了我一顿,差点要了我的命,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得去商店里赊账给他买来烟酒,他才渐渐平静下来。”好不容易熬过了十五,日子也越发窘迫,无奈之下张德凤只好离家去西安打工,靠当保姆一个月挣几百块钱养家糊口,一干就是6年。“那时家里太穷了,我在外面做保姆,孩子上学就耽误了。大的孩子念到三年级就辍学了,小的一年级只上了几天。”两个儿子都没上几年学,张德凤为此内心很愧疚。
由于日子过得不顺,前夫脾气越来越坏,经常在家打骂张德凤,婆婆也时常指责张德凤伺候不周,2006年,张德凤和前夫离婚了,她净身出户,两个儿子留给了婆家。“你们不知道,在农村离婚是丢人的事,我也舍不得两个儿子。但是我挨打挨怕了,为了讨个活命,没办法只有那样做。”回想起与前夫那25年婚姻生活,留给她最深的记忆就是恐惧,往事不堪回首。
前夫遭难不能不管
张德凤和前夫离婚后不久,石家就突降厄运,接连遭遇了两个横祸:先是前夫石全有遭遇车祸不幸身亡,没过几年,小儿子也在2012年10月因煤气中毒就再也没醒过来。“我娃才26岁啊!”每每提及小儿子的离去,张德凤就泪流不止。她说,由于受到小儿子去世的打击,如今她有时会出现精神恍惚,很多事都想不起来,情绪也很不稳定。
自从前夫出事不久,自己两个儿子就要出门打工维持生计,善良、厚道的张德凤就承担起了替前夫和儿子的尽孝任务,时常往返40多里路回去帮儿子的爷爷奶奶挑水、砍柴、做饭、洗衣。“尚未成家的儿子要出门挣钱,公公婆婆又没人照顾,一想到这事我整夜都睡不着觉,一做梦就是老人没人照顾的惨景。”醒来第二天她就从下梁镇赶到石瓮镇胜利村去帮他们做农活,干家务。这样一来二去,张德凤坚持了4年。
2010年,张德凤经人介绍认识了下梁镇高垣村的冯家文。“他脾气好,人勤快,老实厚道。”张德凤说,和冯家文重新组建了家庭后,就跟随丈夫到大西沟铁矿打工,小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虽然重新组建了家庭,但张德凤仍然没有忘记照顾前夫家的两位老人,在矿山打工期间只要一有时间,她就会去看望照顾公公婆婆,帮着做家务,干农活。2011年,大儿子要出远门打工,两位老人身体也越来越不好,张德凤放心不下两位老人,就和丈夫冯家文商量,想回去照顾老人。“一开始他怕别人说闲话就不应声,但是一想到两位七八十岁的老人没人照顾,我就反复给他说,后来他终于同意了。”丈夫同意后张德凤就来到前夫家,但没想到的是公公婆婆看到张德凤带着自己丈夫回来了气就不打一处来,执意不让她进门,“你都离婚了,还把男人带回来住到我屋。”邻居们也议论纷纷。满腹委屈的张德凤没有理会闲言碎语,而是在附近每月花50元租了一间土坯房住了下来,开始了长期照顾老人的生活。“我和冯家文刚回来时老人不理解,村里一些人也不理解,但不管别人咋说我还是要照顾他们,他们毕竟是我的公公婆婆,我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