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生态增绿工程。强化秦岭生态保护,深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全面推进城周绿化三年规划,统筹实施造林绿化、退耕还林、湿地恢复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2015年完成造林绿化32.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700平方公里,在全省率先入列“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2015年6月,被誉为商洛一体两翼中心城市“门户绿廊和城市休闲公园”的蟒岭绿道生态景区启动建设,成为商洛首个绿道实验区项目,也是全省目前规划路段最长、起点最高的秦岭绿道项目,商洛城市绿道建设由此起步。2016年,全市计划投资5.25亿元,实施8大类59个生态环保项目,推进生态建养和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使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城在林中、水在城中、蓝天白云、山青水秀”成为商洛城市的新形象。
实施循环节能工程。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国家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顺利推进,重点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项目四大类197个,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项目107个。截至今年6月底,示范城市创建项目建成148个,在建49个,累计完成投资456亿元,占计划总投资额的91.8%,光伏全产业链成为全省典型;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项目建成86个,累计完成投资73.1亿元,占计划总投资额的90.97%。重金属污染防治持续加强,仅2015年一年就淘汰落后生产线5条,关闭涉重企业12家。严格落实节能减排减碳措施,“十二五”期间完成减排项目127个,累计投资909万元,全面完成了城区33座加油站油气回收改造任务,万元GDP能耗下降3.1%,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连年超额完成省考任务。
为推动工作落实,商洛市级财政每年还设立环保专项资金1000万元,专款用于实施污染防治。2015年5月8日,该市环保、公安、法院等部门联合执法,对镇安县一起环境违法案件进行了公开宣判,成为新《环保法》施行后我省宣判的环保违法第一案,商洛也由此成为全省首个以污染罪追究污染违法行为刑事责任的市。与此同时,该市注重加强环境监察执法,创新推出了环境执法监管网格化管理、流域污染防治“河长制”、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重点污染企业挂牌管理和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等一系列新举措,仅2015年一年,全市就取缔关闭企业22家,责令停产整治30家,立案处罚38家,有效打击和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
近年来,通过落实党政同责,强化属地管理,实行联防联控,商洛市生态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转,“治污降霾”成为全省标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和充分肯定。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会上,时任市长陈俊批示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2016年,要按照‘保护一江清水、呵护最美蓝天、守护秦岭绿肺’的总体要求,重拳整治环境突出问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让绿色成为商洛最绚丽的色彩,让‘商洛蓝’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报道后,有网友跟帖点赞:抓好环保,就是寻求“还宝”,让商洛明天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