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规民约》——议定“土政策”共守“准法律”
“破除陈规旧俗,反对铺张浪费,过事不超过3天,人情随礼不得超过100元,做到不请客、不安客,酒席不超过10桌,每桌限300元,烟10元以内,酒20元以内……”在营镇社区街道中心,居民公约跃然墙上。该居民公约一共9条、1332个字,内容涵盖了遵纪守法、和睦邻里、孝老爱亲、村风民俗、爱护环境等多方面内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真正“约”出了乡村文明新风,“约”出了人民幸福生活!
柞水县把推行《村规民约》作为法治柞水建设的延伸和补充,把建立国家法律与民间习惯性之间的准法规范作为完善村民自治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在“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中,各村(社区)都制定的主要是倡议性的“村民公约”的实际,重点在新修订奖惩性的条款,并重点增加移风易俗、孝老爱亲、邻里互助、公共事务、环境卫生等相关内容。村“两委”在广泛征求广大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村情现实,将学法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爱护环境卫生、维护社会秩序、参加公益事业、树立文明新风、勤劳致富等内容作为重点来制定村规民约,做到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便于操作,形成“一村一策”。让大家来相互监督,让更多的村民愿意改变习惯,让集体观念“老树发新芽”,形成“我制定,我签字,我承诺,我执行”的良好氛围,让“土政策”成为村民心中的“准法律”,成为村民自治和依法治县的生动实践。
《道德评议会》——评说真善美议出大和谐
柞水县在“道德评议会”的建设当中,以村(社区)为单位,由群众推选老党员、老干部、道德模范、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乡贤”组成道德评议委员会,主持本村“道德评议”工作。探索推行的“道德评议日”制度,每个季度固定一天为“道德评议日”,每次评议会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确定孝老敬老、赌博风气、环境卫生等一个主题,不但选出了先进典型,也评出后进群众,并积极督促其改进,彻底转变了他的错误认识,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德治、法治与村民自治得到很好融合。
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把道德深深刻在心里,转化为向上向善的原动力。勇于“评优”让更多人都来传颂好人事迹,形成人人争当好人模范的氛围。敢于“揭丑”让失德之人的良心受到谴责,为失德行为付出代价。柞水县建立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一致社会制度,营造自我利益追求与道德信仰的融洽关系,构建一种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良性机制。截至2016年底,共有9人荣登“陕西好人榜”,2人被评为“中国好人”,1人荣获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8人被评为商洛市第五届道德模范及提名奖。模范好人把道德的魅力和感召力发挥到极大值,德福统一、伦理权威、善恶因果成为群众主流的价值取向,厚养薄葬、移风易俗的新观念逐渐扎根。
《红白理事会》——给“送礼”立规为“待客”减压
去年下梁镇石瓮社区五组张元宝嫁女,在红白理事会的指导下,本人提前在大门口张贴承诺书,告知邻居百客收礼不超过100元,自己也不铺张浪费;社区理事会派人在礼房现场监督执行,事后县文明办、民政部门还颁发了“移风易俗”奖。张元宝高兴地说,“这次嫁女子礼金虽少收近万元,但支出却节约了近2万元,最关键是以后谁家过事,我送礼的负担也减轻了。”
去年以来,柞水县针对柞水城乡群众生活成本高、人情消费高、随礼金额高的“三高”特点,按照“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的原则,狠刹“红白事”大操大办等不正之风,着力给人情松绑、给高消费降压。县文明委在全县范围内发出倡导,划定100元礼金“红线”和待客标准“底线”。在每个行政村成立红白理事会,给喜事、丧事立标尺,严格控制参与人数和招待费用,全面推进移风易俗新风尚。该县采取政府牵头、干部带头的办法,要求各村以“村两委会”为主导,理事会成员必须让村内德高望重、热心服务的“乡贤都管”领头,就红白事的操办反复征求村民意见,形成大家认同的章程,并写进村规民约,让群众在主动参与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既让村规民约合乎事情存在的道理,又契合群众的价值共识,新规新风才立得住、推得开、能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