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明婷玉 特约记者 孙传卿
商南县湘河镇以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双推进”为抓手,发挥党组织的引领发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和帮扶单位的合力推动作用,多管齐下,精准发力,通过“三借三建三提升”,为“党建+产业”搭建了互动双赢的平台。
借党员之力,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提升群众参与率。
在今年“七一”前夕,湘河镇在全镇范围内集中表彰70户党员示范户,激励全镇党员在特色农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中主动作为。
陈来成是该镇湘河村党员示范户,他致富不忘帮助挂钩贫困户脱贫,千方百计给他们出谋划策。在帮扶单位县森林公安局的支持下,湘河村建起了核桃基地,作为基层党员的陈来成义不容辞地参与其中。他说:“我大事干不了,但率先垂范带领大家发展产业还是可以做到的!”在他的带领下,有6户贫困户发展起核桃产业。通过党员领帮带,全村已发展核桃基地100亩以上。
红鱼村党支部书记王改江发扬“吃螃蟹”精神,采取“村党支部+基地+公司+贫困户”的模式,在本村率先成立蝎子养殖基地。他鼓励贫困户进驻基地合作养殖蝎子或黄粉虫,或直接资金入股盛润蝎子土元公司。王改江用大半辈子的积蓄来示范发展蝎子养殖,共建现代化养殖大棚30个,养殖蝎子达到千万只。现在村上20多户贫困户跟着他学养殖。基地年均创收80万元,带动入住的2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5万元。
目前,湘河镇借党员之力发展蝎子、核桃、花椒、黑毛猪等特色产业基地10个,累计投资上千万元,带动800户贫困户通过劳务、入股、土地流转等获得稳定收益。
借能人之力,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提升品牌认可率。
“豆腐尖海拔高,我们生产的高山茶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市场前景可丰富啦!”三官庙村豆腐尖生态园区法人代表吴贤臣自豪地说。近年来,湘河镇利用资源优势,为在外拼搏的成功人士营造宽松的返乡创业环境,借能人之手发展产业。
吴贤臣就是返乡创业的代表。他积极开展林下种养新技术引进和示范,通过加强对周边林农培训和技术指导,培育起了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豆腐尖林下经济园区,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他成功注册“秦林食品”“脆姑娘”“豆腐尖”“巴戒猪”“商山黑”等系列商标,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已销往国内西安、昆明、香格里拉、南京、青岛、陇南、郑州、香港等10余个大中城市。
豆腐尖高山生态农业产业园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施“借崽还猪”“借地还草”产业化发展,通过发展林下养殖,带领农户脱贫致富。目前,该园区年产值达6490万元,利润1683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85个,辐射带动附近100多农户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既调整了产业结构,又实现了农业生产集约化经营。
借大户之力,建设特色产业合作社,提升风险抵抗率。
“我们水产养殖合作社的肥鱼一到年关,根本就供不应求,农户完全不用承担任何风险,收入十分稳定。”在湘河镇地坪村,每提起绿地生态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给自己带来的受益,养殖大户曹家堡总有说不完的话。
据了解,地坪村这个合作社采取“市交通局帮扶+村党支部委员主抓+专业合作社引领+党群共建示范基地带动+贫困户参与”的共建模式,养殖罗非鱼、鲫鱼、鲢鱼、草鱼、武昌鱼30余万尾,年总产值达110余万元。在合作社带动下,村上10户贫困户通过资金入股、土地出租、劳务输出、参与管理的方式“加盟”,产品由合作社统一购买、运输、销售,贫困户零风险、稳增收。目前,全村新建莲菜基地10.4亩,发展香菇种植18户、畜禽养殖13户、中药材种植9户,基本形成了以特色水产养殖为主导、其他产业为辅助的产业发展格局。
如今,湘河镇特色产业星罗棋布,已发展合作社22个,64名致富能人和产业大户大胆创业,带领255户贫困户兴产业、闯市场、谋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