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民生

残疾青年成功“逆袭” 让生命绽放光彩

残疾青年成功逆袭让生命绽放光彩

2017-06-23 08:51:38

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1.jpg

  通讯员 宋阳

  说起依靠养蜂脱贫的张朝拴,双寨村里的人说他是个“特别不简单”的人。今年27岁的张朝拴,家住山阳县高坝店镇双寨村四组。大家嘴里的“特别不简单”其实有两个意思:“特别”是他虽身体残疾却不自暴自弃,主动发展产业脱贫;“不简单”是他还独自抚养外甥女,多年如一日默默承担起家长的责任。

  命运多舛一个人撑起风雨飘摇的家

  小时候,张朝拴发烧抽风严重,因为父母没有钱及时带他去医院看病,造成整根脊柱严重扭曲、左手变形。身体的残疾给年幼的张朝拴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先前活泼好动的他,变得敏感、自卑,不愿与人接触。

  2007年2月10日凌晨,噩耗再一次袭来。他的父亲和大姐夫在采石场突发的爆炸事故中死亡。家里的主要劳力突然离世,留下体弱多病的母亲、聋哑大姐和尚在襁褓中的外甥女。

  作为家里唯一男孩的张朝拴,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他的肩上。还在上初三的他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陆续学过组水电、在建筑工地当小工,但因为身体残疾,干不了重活,他常常遭到雇主的白眼和质疑,能得到的就业机会很少。一年下来,除去自己花销,只能落下五六千元。

  2015年初,母亲病重,张朝拴回到了双寨村。5月份,母亲不幸离世,这个破败的家仅留下他和7岁的外甥女,抚养孩子的任务就落在他身上。张朝拴只能就近打一些零工,方便接送孩子上下学,照顾外甥女的饮食起居。

  自强自立投身中蜂养殖靠勤劳脱贫贫困不可怕,身体残疾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与不幸生活斗争的志气。张朝拴自强自立,在脱贫的道路上吃了常人难以吃的苦,成功实现了“逆袭”。

  2015年7月,双寨村成为山阳县总工会精准扶贫的包扶村,全村开始发展中蜂养殖。2015年10月,县总工会聘请养蜂技术员带蜂驻村饲养。恰好,其中有一个技术员王发林就被安排在张朝拴家隔壁。得知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小伙子王发林,从深圳务工返乡,在工会参加培训后,凭借5个蜂箱起步,现已发展到年收入近20万元的励志经历后。张朝拴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经常过去看王发林怎样操作。

  有时候,王发林遇到分蜂忙不过来的时候,张朝拴还会上去搭把手。2016年5月,村上第一批养蜂的10户群众纷纷摇出了蜜。看到养蜂投资小、见效快,而且政府对贫困户养蜂实行一箱蜂种补贴300元的政策后,张朝拴再也坐不住了,报名加入了第二批养蜂户的行列。两个月后,20箱蜂种拉了回来,技术员帮张朝拴把蜂场设置在路边的地里。

  从想养到开始养再到把蜂养顺,张朝拴用了一年时间。他坦言,这个过程确实不容易。第一次分蜂,就给了他下马威。那是蜂种拉回来没几天的事,有天中午,张朝拴刚从蜂场回家,刚准备做饭,就听到一阵嗡嗡声从房顶掠过,他抬头一看,一大群蜂已经飞向屋后高高的红椿树林。他急忙赶到蜂场,发现其中一箱已经“蜂去箱空”,600块钱就这样一瞬间“飞”走了,张朝拴很懊恼。

  张朝拴说,刚开始的几个月,自己也不知道哪一箱要分蜂、哪一箱王台做成什么样了,只能靠笨办法,每一箱都要仔细检查。每天早晨6点起来,一个人在蜂场细细琢磨,一待就是一天。经过几个月的实践,他渐渐摆顺了蜂场,也慢慢摸到了蜜蜂的脾性。

  “这都是被蜂蛰出来的。”张朝拴笑着对笔者说:“养蜂最主要的就是要勤快。这点劳动量,比起在外面搞劳务要轻松多了。”从拉回蜂种到年底,短短5个月时间,他的蜂从20箱发展到33箱,蜂蜜一共卖了4000元。对于这样的回报,张朝拴很满意:“毕竟我的蜂拉回来的比较迟,能有这个收益很不错。”

  当好传帮带让残缺的生命活出希望一个普通的残疾男孩,用勤劳和勇气,学到了一技之长,换来了经济收益,找回了生存的底气,赢得了他人的尊重,收获了生活的希望。

  养蜂带给张朝栓的回报不仅是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他的性格和生活。周围的群众都说,朝拴变得开朗热情了,主动跟人说话,还愿意给人帮忙。

  技术员王发林说,去年的一天,朝拴帮邻居收蜂,上树不小心把脚崴了,肿了好几天,他也不在意,等脚稍微好一点,他继续去给别人帮忙。2016年11月,高坝店镇的蔡家庄村要请一个技术员,经村上推荐,张朝栓去当了10天技术员,给当地新发展的养蜂户做技术指导,一天工资200元,一共挣了2000元。

  谈到这个经历,张朝栓激动地说:“当技术员挣钱不挣钱都是小事,我最高兴地是外村都能叫我去当技术员,那是认可我哩!”看得出,学到了一技之长,获得了外界的认同,让这个敏感内向的年轻人生出了底气。

  从蔡家庄回来之后,张朝拴往周围群众家跑的更勤了。不论哪家收蜂、检查、摇蜜,张朝拴只要顾得上,就随叫随到。距离张朝拴家不远的韩正发老人深有体会。他们老两口60多岁了,其蜂种是最晚一批拉回来的,张朝拴经常主动上门帮助老人检查,帮他们用毛毡包蜂箱,教他们怎样让蜂安全越冬。前不久,张朝拴刚摇出今年的第一季蜜,足足有300斤,周围的群众都羡慕地说:“看看人家朝拴的蜂养得多好!”

  目前,张朝拴的蜂场规模已经达到46箱,当问到今年的发展计划,张朝拴说:“去年国家给了这么好的政策,帮我们把蜂养起来,我也脱了贫,今年我要把蜂养得更好。”

  张朝拴对养蜂这项事业信心满满。“想继续扩大规模,创造更多的收益,让外甥女过上更好的生活,也让自己找到合适的对象。”这个27岁的男孩子说起这些简单的梦想,眼里充满幸福的憧憬。

  • 相关阅读
  • 试马镇在非公和社会组织党支部扎实开展“三比三争三带”活动

      本网讯(杨兴茂)为了发挥非公和社会组织支部引领作用,近日,试马镇在鸿伟生态商南县散养鸡协会党支部、试马现代农业园区联合党支部开展“三比三争三带”活动动员会,分别就党组织比作用、争创先进党支...

    时间:06-26
  • 试马镇多举措深化“三创三优”活动

      本网讯(杨兴茂)试马镇为持续深化“三创三优”活动,多举措激励全镇16个党组织和668名党员创新、创业、创先,争创优秀党组织、争当优秀领导干部、争做优秀共产党员。  一是争当先进模范。镇党委要求全...

    时间:06-26
  • 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

      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提到深化改革,这两句话为不少干部所推崇。为什么改革的决心和担当,比改革的认识和方法更重要?  不妨重温两个关于执行力的故事。诸葛亮派马谡把守军事要地街亭,...

    时间:06-26
  • 切实把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好

      本报讯(记者 赵有良 张英)6月22日,全市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推进会在镇安县举行。省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处和市、县文明办主任,市教育局和七县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及全市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学校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时间:06-26
  • 校地合作共谋核桃产业发展

      本报讯(记者 余婷 王丰)6月23日,校地合作共同推进商洛核桃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我市召开。研讨会由陕西省林业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商洛市政府联合主办,庆祝校地合作10周年,共谋商洛核桃产业发展大计,为核桃研究...

    时间:06-26
  • 商洛市财政助推追赶超越暨五大攻坚战座谈会召开

      本报讯(记者 陈波)6月23日,全市财政助推追赶超越暨五大攻坚战座谈会在镇安召开。会议分析当前全市经济形势,共话发展大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豫琦,市委常委、镇安县委书记李波出席会议并讲话。  在听取...

    时间:06-26
  • 住户质疑楼顶加盖房屋 相关部门表示依法处理

      本报讯(记者 李小龙)近日,有市民向本报反映,在他所居住的市区融城国际小区,有业主将楼顶打穿并在楼顶加盖花园房、玻璃房,他害怕这种加盖行为会影响住房安全,希望能有人管一管。  6月22日,记者随来访业主...

    时间:06-26
  • 商洛市举办首届幼儿园家园共育研讨会

      本报讯(记者 李亮)为了充分调动家长积极性,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6月23日,商洛市首届幼儿园家园共育研讨会在市幼儿园成功举办,来自全市近80个幼儿园的园长及商洛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商洛学院学前教育系的部...

    时间:06-26
  • 洛南县精准施策助力健康扶贫

      本报讯(何玉玲)为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防止因病致贫、返贫,洛南县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确保贫困人口享受公卫服务全覆盖。  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成立由分管县...

    时间:06-26
  • 商州开展八大活动纪念建党96周年

      本报讯(李波 余波)日前,商州区以“先锋示范聚合力、精准扶贫促发展”为主题,开展八大系列活动为建党96周年献礼。  开展“七一”表彰活动。采取个人自荐、组织推荐、全区联评的办法,对全...

    时间:06-2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