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民生

商洛花鼓 从民间小曲到文化名片

2025-02-20 09:39:52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本报通讯员 马召平 张 奇

  商洛素有“戏剧之乡”的美誉,其代表性地方戏——商洛花鼓,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春节期间,商洛市戏曲文化广场热闹非凡,天天上演的花鼓戏,不仅为市民群众带来了一场场文化盛宴,也让这古老的戏曲艺术重焕生机与活力。

  过年看大戏,花鼓闹新春。连日来,商洛市戏曲文化广场上,经典的花鼓折子戏每日精彩上演,吸引了上千名戏迷前来观看。“商洛人都爱瞧花鼓戏,对它倍感亲切,一听花鼓戏开唱,心里就觉着欢喜。”“一场都没落下,看了8场,每场戏都演得特别精彩,总能让人激动不已。”前来看演的戏迷们赞不绝口。

  商洛花鼓是西北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戏剧形式之一,它由流传于商洛山区的“筒子戏”“八岔戏”“小调戏”提炼发展而来,曲调高亢洪亮、欢快明朗,被誉为戏曲音乐中的“活化石”。2006年,商洛花鼓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商洛市地方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淼介绍:“商洛花鼓最初是以小戏、地摊子戏的形式发展起来的,那时候就是小声小调,几个人演些小戏。后来,我们对商洛花鼓进行整理与挖掘,吸纳了它的多种音乐形式和表演形式,一步步将这些地摊子戏发展成现在的大戏。”

  台下观众看得全神贯注,台上演员演得格外投入。关亚玲作为商洛花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投身花鼓演出已有16年,先后参演了《屠夫状元》《山魂》《月亮光光》等经典花鼓剧目。与花鼓的不解之缘,让她在艺术道路上收获颇丰。

  关亚玲感慨地说:“每天观众都热情高涨,我们深受感动。正月里,我们已经演了快10场,场场观众爆满,他们的热情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要向老一辈学习,把商洛花鼓戏唱给更多人听。”历经几代人的传承,商洛花鼓从民间“小曲”走上戏剧“大舞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非遗项目,商洛市地方戏曲研究院积极开展挖掘、整理、传承工作,并注重人才培养,先后创作了400多部商洛花鼓剧目,还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演出活动,在新时代的戏曲百花园中绽放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德峰表示:“我们将融合现代舞台技术和叙事手法,创作编排更多优秀剧目,持续打响国家级非遗——商洛花鼓这一优秀地方特色文化品牌,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 相关阅读
  • 《哪吒2》热度持续 商洛观影掀高潮

      本报记者 王孝竹  在海报前拍照的小影迷  慕名而来的观众络绎不绝  根据网络平台数据,2月18日,《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含点映及预售)突破123.20亿元,超越《头脑特工队2》的票房成绩,荣登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

    时间:02-20
  • “春风”送岗进万家

    2月6日,丹凤县务工人员乘坐前往南京的专车,踏上返岗之旅。2月7日,洛南县“春风行动”招聘会上,171家企业提供7500多个岗位。  本报记者 张 英  新春伊始,我市各县区火力全开,密集开展“春风行动”,...

    时间:02-20
  • 商洛7岁男孩热情待客获全国网友点赞

      本报讯 (记者 巩琳璐)近日,一段记录商洛市商南县7岁男孩汪俞合独自在家接待外公的监控视频在网络走红,其展现出礼貌、热情的待客之道以及对长辈的尊敬、关心,让无数网友为之动容,引发全网关注与讨论。  视频显示,当...

    时间:02-20
  • 商洛张开双臂迎接“高铁时代”

      本报记者 王江波 张 矛  商洛人对高铁的翘首企盼,让时间仿佛回到了21年前。  2004年1月6日,在宁西铁路合肥——西安段正式开通运营之际,商洛市民第一次可以乘坐火车出行,告别了以往相对单一的出行方式,...

    时间:02-2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