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民生

商洛市发展“五个一”环境敏感型产业促进绿色“变现”山水“生金”

2025-03-28 09:39:22

  环境敏感型产业对生产环境的各项指标要求相对敏感和苛刻,需要周边大气环境、水环境、自然生境、地质条件、土壤环境等生态要素稳定保持一定标准。商洛全域处于秦岭腹地,是“中国气候康养之都”,全市森林覆盖率69.6%,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9%,年均负氧离子5577个/立方厘米,超世卫组织清新空气标准5倍以上,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负氧离子含量、水质清净指数等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气象指数、温湿指数“最舒适期”全国第一。近年来,商洛市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抢抓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重大机遇,大力发展“一粒药”“一朵菌”“一篮菜”“一瓶水”“一条鱼”环境敏感型产业,加快推动生态“高颜值”向经济“高价值”转化,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科技赋能,中草药打造了“新标杆”

  充分发挥“秦岭天然药库”药材资源优势,持续推进连翘、丹参、天麻等“十大商药”标准化道地药材示范基地扩面提质,内培外引盘龙药业、香菊药业、陕西新雨丹、泰华制药等龙头企业18家。加快布局中药提取、颗粒制剂、特医食品、医疗器械等现代化生产线,依托秦创原和陕西中医药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省科学院等高校院所,促进医药研发成果就地转化,盘龙药业建成全市首个省级中医药制剂及新药研发中试基地,冠状病毒3CL蛋白酶PROTACs获得美国2项专利授权,全市40余种剂型通过GMP认证的药品品种达到160个,盘龙七片、泰华通便片入选全国独家医保产品,香菊片、金茵利胆胶囊等跻身陕西省名牌产品,丹凤县联合陕西新雨丹投资建成了西北地区最大的“秦岭中医药博物馆”。

  品牌引领,小菌菇撑起了“大产业”

  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品种资源,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特色食用菌作为首位农业产业,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出台《厅市协同支持柞水县建设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对接北京新发地建设食用菌交易交流中心,打造西部首个食用菌产品集散地。因地制宜培育黑木耳、玉木耳、金木耳、银耳和绣球菌、双孢菇、滑子菇、真姬菇等20多个优质品种,形成“商洛香菇”“柞水木耳”两大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分别达到18.52亿元和53.23亿元,产品借助欧盟商标远销欧洲、中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洛菌棒出口韩国打开国际市场。2024年全市发展食用菌4.88亿袋、鲜品产量47.8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95.2亿元,食用菌、香菇、木耳产业规模稳居全省第一,商洛被授予“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市”。

  跨越山海,高山菜走进了“粤港澳”

  主动融入陕粤港澳经济合作、产业对接大市场,立足当地高山气候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硒元素、蔬菜生长周期长等优势,率先在发展供港蔬菜产业上找到突破点。市委、市政府聚焦打造全国高山无公害蔬菜、高山富硒蔬菜、高山有机蔬菜三大优势区,对标粤港澳蔬菜标准和海关农产品检测要求,引进中检西北生态技术(陕西)公司跟进水土化验,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生态栽培技术,集中发展马铃薯、萝卜、香菇、甘蓝等特色优势蔬菜品种。围绕“商於田园秦岭高山蔬菜”品牌建设,建立高山蔬菜“合格证+追溯”体系,实行外销蔬菜“身份证”管理,全市累计建成供港蔬菜基地2.22万亩,陕西好璟佳原等企业顺利通过香港食品委员会采购基地认证。2024年,在包装、加工、冷链、运输等配套设施体系的支撑下,商洛先后有2.72万吨蔬菜端上了粤港澳市民的餐桌。

  标准先行,山泉水开辟了“新市场”

  立足全市山泉水量充沛、水质清洁等显著优势,市委、市政府科学统筹保护与开发,瞄准包装水市场需求,明确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绿色化发展方向,顶格执行《包装饮用水国家标准》,在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基础上布局包装饮用水产业,构建起项目手续办理、金融信贷服务、产品宣传推广、物流运输配套等政策体系,培育打造了“盛世甘霖”“终南山泉”“天竺山泉”“瑧品岭南苏打水”等10多个高端瓶装水品牌,秦岭记忆饮用天然泉水成为2024—2025中国排球超级联赛官方唯一指定用水。为推动饮用水产品溢价增值,市委、市政府结合当地蜂蜜、木耳、核桃等农特产品,积极开辟健康饮品市场,制订发布全国首个《调配蜂蜜水》行业标准,引进8条国内最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联合商洛学院组建蜂蜜水创新实验发展中心和蜂蜜水数字化研究中心,深度开发高端蜂解饮品、啤酒、奶制品,福波斯木耳精酿啤酒斩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商洛核桃露连续三年被评为“陕西新春年货购物节畅销产品”。

  智慧养殖,冷水鱼催生了“热经济”

  秦岭山泉水冬暖夏凉,水体溶氧量充足,是冷水鱼养殖的天然渔场。市委、市政府紧扣全省冷水鱼产业带和出口加工示范区目标定位,把冷水鱼养殖纳入全市九大特色农业产业,制定发布《冷水鱼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地方标准,联合中农大、西农大、省水产总站建设6个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推广智能增氧、水质检测等先进技术20多项,创新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健康养殖等6种生态智慧养殖模式,建成商州国渔生态智慧产业园、镇安鲤跃智慧三产融合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培育三文鱼、鲟鱼、罗非鱼等8个优良品种,构建“秦岭冷泉鱼”区域公用品牌+“秦楚冷泉三文鱼”“黑龙谷鲟鱼”“泓盛冷水鱼”水产品品牌体系,商南三文鱼、山阳鲟鱼、镇安金鳟鱼等5个水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4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1.18万吨,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5.67亿元,其中冷水鱼产量5091吨,商洛三文鱼市场份额占比全省第一、全国第三。(市发改委:张前、拓伟)

  • 相关阅读
  • 赛场燃激情 城市添活力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排球项目资格赛(女子成年组)商洛赛区掠影开赛前奏唱国歌全力拦防3月24日,浙江队主攻手孙若箐迎来24岁生日,赛后,她与母亲紧紧相拥。全神贯注执裁攻防瞬间教练在场间进行技术指导运...

    时间:03-2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