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农家乐调查
本网讯 (记者 杨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诗人陶渊明对农家愉快劳作的生动描写。如今,去感受农家生活的城里人越来越多。吃农家菜,住农家小院,感受农村自然清幽的生活氛围,已成为众多游客消除劳累的首选。
商洛地处秦岭南麓,清新、原始的自然风光,为商洛乡村旅游引来了大批旅游者,而淳朴清幽的农家乐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据市旅游局统计,仅去年“十一”期间,全市各农家乐经营户共接待旅游者48.55万人次,占全市旅游接待总量的45.6%。商南任家沟、太子坪,柞水东甘沟、姜家沟、凤凰古镇,丹凤万湾,镇安云镇等农家乐几乎天天爆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农家乐就有900多家。
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猛,必将推动商洛经济社会的发展。但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商洛农家乐内容雷同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大多数是大同小异地围绕吃农家饭、垂钓等做文章,没有凸显自身特色。
内容单一发展需要特色
到农家乐做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回答吃饭、搓麻将、打牌、钓鱼。
采访发现,商洛很多“农家乐”都仅仅局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水,打打麻将”的经营模式,缺乏整体的策划包装,缺少乡村文化内涵,没能体现出商洛的特色。
“这里的风景是很美的,但休闲方式、项目千篇一律,每一家都差不多。”孙敏是中国旅行社的导游,她带团去过很多地方,“菜式都差不多,项目也雷同。”孙敏说,“有特色的才能令游客难忘。像西安户县等地方的农家乐,山泉淋浴、松林餐厅,把地方风俗通过各种展示形式,搬进休闲观光点,很受游客的欢迎。”
她认为,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如果只是把城里的餐桌搬到农村,拉个会煮面条的过来做饭,吃碗农家面,就失去了农家乐本身的意义。
“什么土鸡、高山放养鸡,其实就是鸡,再怎么做也做不出花儿来。”孙敏直言不讳地说,“吃倒不是重点,现在到农家乐已经不满足于吃吃喝喝,需要多样的休闲方式,最好能体验到不同的风俗,而不是吃一样的菜,看一样的山山水水,那样就太没意思了。”
有旅客建议,商洛核桃、板栗非常有名,把这些特色融入到农家乐当中,譬如在农家乐建个采摘园,在合适的季节组织简单的农事、采摘等活动,让游客感到心情愉悦的同时也能体验农活的乐趣。一些市民更指出,我市部分县区大面积种茶制茶,如果能结合本地区的农业特点,精心设置一些独特的体验和学习项目,如让人在体验采茶、制茶、品茶的过程中,更多地感受茶文化,“农家乐”就会更吸引游客。
配套不齐管理服务有待提高
据了解,目前,我市农家乐消费群体主要还是本地人,外来游客所占比重并不多。仙娥湖农家乐经营者告诉记者,“每到周末,这里的游客要比平时多一倍,来这里吃饭的多是景区附近的城里人,吃完饭也就回去了。”她说,“受交通、地下排污管道的限制,配套设施不够齐全,能让游客留宿的没有几家。”
白岭村村支书徐民娃是村里第一个开农家乐的,不少村民看到收入可观,也相继效仿,发展到现在,经政府授牌的已经20多家了。他说,这里的农家乐虽然都很集中,但多数农户都是你发展你的、我发展我的,互不往来,没有规范统一的组织管理。另外,农家乐位于山区,招工比较难,游客多的时候忙不过来,所以服务质量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游客游玩的兴致。
调查发现,很多游客对农家菜的卫生状况表示担忧。一些农庄厨房设备简陋,缺乏基本消毒设施。不少农家乐对服务人员的服务礼仪举止要求不高,只是“家庭式”运作。
虽然我市农家乐发展很快,但叫得响、较有名气让人难以忘记的却寥寥无几,农家乐基本处于一种松散的自由状态。另外,对农家乐的宣传,也有很大不足,在很多地方,只有农家乐老板的亲朋好友或附近城镇市民才有机会来体验,而大部分外来游客很难找到这些“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