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杨 林)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把残疾人工作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围绕实施“民生八大工程”涉残项目和每年为残疾人办好十件实事两大重点,解决了许多残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促进了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发展。
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使残疾人工作有章可循。我市倡导实施的以“‘普惠+特惠’,残疾人得实惠”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发放制度,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县区全覆盖,成功经验被省上推广,《人民日报》、《陕西日报》等主流媒体先后作了专题报道。这项惠民政策自2010年在我市全面启动实施以来,已累计投入资金1748万元,按照每人每月30—80元不等的标准,使5.34万名农村贫困残疾人享受到了实惠,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市残联会同民政、财政等12个部门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使残疾人事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市到村(社区)四级残疾人综合服务网络基本建立。市残疾人服务中心大楼自去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先后引进了残疾人培训就业基地、智障人士服务中心、假肢装配中心和残疾人康复训练室等4个服务项目,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残疾人全方位服务。以商山敬老院为标志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建设起步良好,全市累计建成27个镇(办)、35个村(社区)残疾人“温馨家园”。残疾人服务平台的搭建,让广大残疾人朋友真切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民生工程效益明显。自2006年以来,市政府坚持每年为残疾人办好十件实事,已累计投资2207.6万元,惠及8.2万名残疾人,占残疾人总数的49.1%。其中:1.5万名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1260名残疾儿童和104名残疾大学生获得资助完成学业;市上连续举办了三届残疾人就业招聘会,帮助483名残疾人签订用工协议,为1.09万名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城乡残疾人实现就业6.5万人,就业率提高到38.9%;扶持贫困残疾人4.2万人,其中1.85万人实现脱贫;建成残疾人扶贫基地32个,实施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1010户,让更多的残疾人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特色亮点工作突出。近年来,我市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更加广泛深入,残疾人事业社会影响力全面提升。特别是在北京残奥会、雅典残奥会、法国世界残疾人锦标赛和全省残运会等重大活动中,我市残疾人运动员奋勇争先,先后夺得了442枚奖牌。2011年,我市被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残联评为残疾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被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授予“白内障无障碍市”,洛南县被民政部、卫生部和中国残联授予“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