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真抓实干是根本。胡润泽书记、陈俊市长多次深入镇村,亲自调研指导、督促落实。各县区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一把手”工程,县委书记、县长亲自安排部署、督促检查。洛南县实行县级领导联镇包抓制度,每个县级领导包抓一个重点镇,综合整治任务不完成,联镇包抓不脱钩。镇安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调研,亲自安排部署、督促检查和绩效考评,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各县区结合实际把生活垃圾处置与扶贫部门移民搬迁工作相结合,把生活污水治理与农业、卫生部门的改圈、改厕工作相结合,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水务部门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相结合,把养殖污染治理与农村能源建设相结合,实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与交通、水务、农业、扶贫等涉农部门项目资金集中捆绑,统一投向项目镇、村,有效解决了项目资金短缺问题。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定期督查、明查暗访,将进展情况在商洛日报公布,对达不到进度要求的,挂牌督办,通报批评,约谈主要责任人,年度考核实行“一票否决”,有力促进了整治工作的扎实开展。
加大投入 创新模式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投入是保障。市、县区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市政府设立了1000万元环保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各县区政府根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分别预算了一定数额的专项治理资金。商州区政府积极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把省级项目没有涉及的15个镇167个村全部纳入综合整治范围,投入1300万元用于垃圾、污水处置设备购置和经费保障,实现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商南县整合1200万元作为县级配套资金,为每个镇环保站预算经费5万元,全县镇村设置公益性保洁岗位400个,配齐了垃圾收集清运处置设施设备。山阳县投资300万元购置了垃圾收集清运设备,一期对中村、银花等12镇45村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集镇配备了27名保洁人员。其它各县也通过捆绑部门项目、整合涉农资金的办法,努力增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投入。据统计,2012年以来,全市已累计投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1.16亿元。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效果明显、示范引领,必须因地制宜、创新机制、探索模式。丹凤县通过招标承建的方式,依托技术力量和资金实力雄厚的专业公司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行包工程建设、包技术培训、包后续管护等一揽子整体管理,解决了工程标准不一、技术力量不足、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市环保局积极探索推广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模式,对县区政府所在地周边15公里内的镇村垃圾,实行“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由县区垃圾处理场处理。其余镇村垃圾实行“户收集、组集中、村转运、中心镇处理”,由中心镇垃圾填埋场处理。在重点镇、旅游镇及5万人以上的镇建设污水处理厂,其余镇实行管网收集、建人工湿地的方式处理污水,管网无法覆盖的相对集中区域,通过两级化粪池沉淀或微动力设施处理。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规格、统一标识、统一招标、统一配发的“五统一”原则,由市、县区政府采购中心统一采购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备,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设备质量,节约了工程资金。在商州、丹凤、镇安3个县区33个镇168个村省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的引领下,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扩大到了92个镇645个村,其中丹凤县竹林关镇、棣花镇,镇安县云镇、米粮镇,商州区沙河子镇王山底村、黑龙口镇梁坪村等一大批综合整治效果突出、带动作用明显的示范镇、示范村,受到省市相关部门的高度赞誉。
广泛宣传 营造氛围
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市环保局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先后举行了“美丽商洛、低碳出行”单车行,“蓝天碧水、美丽商洛”中小学生环保演讲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好新闻”评选等活动,编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宣传资料10多万份,设立标志牌42块、警示牌259块、宣传牌94块。开展了环保宣传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镇村等“五进”活动。在商洛日报开辟“环保周刊”专栏,在商洛广播电视台开办“环保在线”栏目,在商洛新闻网开设“对话丹江”访谈节目,开展了微博互动、嘉宾访谈等活动。中国环境报、陕西日报、陕西环境、西部网、中省环保网等媒体对我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报道,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环境治理、人人受益”的意识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