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时事综合

产业转型风正劲 汇聚发展新动能

产业转型风正劲 汇聚发展新动能

2022-07-08 08:18:01

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高质量发展的商洛实践系列报道之四

  本报记者 刘 媛

  7月4日,走进位于洛南县卫东工业集中区的环亚源生态岛环保科技产业园,二期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加紧建设。这里是西北地区唯一一家固危废利用全产业链环保型企业,利用先进的加工处理设备设施和环保装置,将废料中的有价金属“吃尽榨干”。

  近年来,我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在转型发展征程上砥砺奋进。秦创原(商洛)创新促进中心揭牌成立,商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成功,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试点市获得命名,68个产品入选国家目录,数量居全国地级市之首;积极推进矿业“五化”转型,围绕“3+N”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9%,居全省第二;我市成功入选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市,金丝峡景区获陕西省森林康养基地称号,柞水终南印象获评中国森林康养人家,6县1区全部入选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预备名单……

  一张张熠熠生辉的新名片,一份份厚重提气的成绩单,标志着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在转型中重塑绿色工业发展新优势

  近年来,我市积极应对复杂经济形势,面对产业转型重重挑战,市委、市政府站在战略高度,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改造传统工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路子。

  在谋篇布局方面,为全面构建以集群化发展为方向、产业链为支撑、产业园区为载体、科技创新为驱动的绿色低碳循环工业发展新格局,市委、市政府强化市级统筹,制定印发《商洛市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二十条措施》《全市优化产业布局培育首位产业推动工业集中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力培育发展“3+N”产业集群和17条重点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打造形成一个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绿色食品、健康医药两个超500亿产业集群,着力培育清洁能源、智能制造装备、电子信息等一批超百亿特色产业集群。

  在平台建设方面,我市围绕标准化厂房建设,升级打造转型发展平台,开展“一县一区、一区多园”优化整合,推动园区以创提档,商洛国家级高新区创建指标全部达标,市政府新设立商洛经开区筹建机构,各县区工业集中区启动和加快高标准园区创建。山阳电子信息产业园、洛南卫东有色金属循环利用科技产业园等一批“区中园”创建为省级特色专业园区,我市特色园区建设在全省进行经验交流。目前,我市园区工业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量81.27%。市上编制产业链招商指南,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成长型产业链发展水平的实施方案》,由市级领导进行“链长制”包抓,对产业链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支持前期手续办理,倾斜资源要素,保障项目如期开工、如期建成。

  我市矿产资源丰富,涉矿产业占全市工业近六成。为适应“双碳”时代发展要求,市政府印发《矿业“五化”转型发展三年行动》,推进矿业企业规模化整合、绿色化创建、延链化提升、数字化赋能、安全化提升,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召开“五化”建设现场会,支持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能级,鼓励县域工业集中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化战略合作,140多家企业与中国环境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25个项目列入陕西省“十四五”工业绿色制造重点项目储备库,2户企业纳入国家绿色矿山名录,2户企业纳入省级绿色矿山名录,陕西锌业公司创建为国家绿色工厂,商南宏昌建材创建为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推广国家鼓励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能效之星”装备产品目录等,创建省级质量标杆2个、省级节水型企业5户。

  今年1—5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7%,增速居全省第一。

在转型中开辟智慧农业发展新境界

  在大荆镇,一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犹如丹江畔的一颗明珠,亮丽璀璨。返乡创业的金新康把小菊芋做成了大产业,建成全国最大的数字化益生元(菊芋)制造中心,年可加工菊芋10万吨,生产菊粉4000吨,固态饮料、液态饮料、软糖、压片糖等10多个系列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欧洲和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有了“智慧”加持,农业生产再也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力气活。

  我市聚焦“菌果药畜”特色产业,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要求、探索新思路,深入挖掘农业产业的切入点、突破口、增长点,组织县区完善“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支持各县区培育壮大1个至2个主导产业,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将“小木耳,大产业”式特色食用菌产业作为首位农业产业,持续以“链长制”为抓手,“商洛香菇”“柞水木耳”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入选全运会特许产品,“柞水木耳”荣登全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榜。瞄准市场需求,加大资源投入,鼓励陕西永田、柞水中博、丹凤夏雨等龙头企业自主研发或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研发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持续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精深加工项目22个16.7亿元,支持企业开展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并重,开发食用菌系列加工产品16类82种。同时,围绕打造“中国康养之都”,力推康养产业项目,加快柞水国家农业产业园和3个食用菌国家级产业强镇建设,打造金米、西川4A级景区,举办特色节庆活动,促进三产融合。

  上半年,全市新建大棚1938个、基地32个,建成食用菌设施大棚5.6万个、生产基地316个,栽培食用菌4.1亿袋,鲜品产量40万吨,全产业链收入60亿元。

在转型中推动特色旅游发展新提升

  一幅幅精美的唐代壁画,串起鳞次栉比的民居院落,彩色小木屋整齐排列,仿佛走进童话世界。柞水县下梁镇老庵寺村,抢抓“全省乡村振兴先行区”机遇,依托生态优势以及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打通产业闭环链条,以农旅融合促乡村振兴,推动特色种养、精深加工、休闲旅游等一二三产协同融合发展,形成香菇、木耳、光伏、乡村旅游四大产业一体化抱团发展格局,走出一条依靠乡村旅游实现脱贫、持续激发农村产业发展新活力的致富路。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盯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目标,立足生态优势,借助“中国气候康养之都”金字招牌,聚力打造全域景区,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全市已经建成A级旅游景区44家,其中5A级1家、4A级景区16家、3A级景区27家;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4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15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4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7个,相继获得“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中国气候康养之都”“中国最佳康养休闲旅游市”“首批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市”等一批国字号荣誉,文旅产业已成为全市特色支柱产业,生态旅游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其中,柞水县以旅游发展带动传统农业向休闲观光业转变,传统工业向观光示范工业转变,推进木耳产业、生态旅游、林下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商南县提出打造“旅游名城”目标,确定了“一个核心、三大旅游区、四种旅游产品、五条产业链”的发展思路,着力构建形成“全景商南、全域旅游、全业融合、全时服务”的全域旅游大格局,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最美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下一步,我市将对标国家文旅部创建标准,全面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一都四区”总目标,围绕打造“中国康养之都”,持续巩固扩大生态优势,协同发展“医、养、游、体、药、食”康养产业体系,着力打造10个康养产业示范园区、10个旅游休闲度假区,开发10个系列健康产品,发展100家康养企业,培育形成千亿级康养产业集群,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相关阅读
  • 雷西明到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调研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本报讯 (记者 巩琳璐)7月6日,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雷西明到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调研党风廉政建设和以案促改工作。他强调,要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常态化开展以案促改,不断提升一体推进不敢...

    时间:07-08
  • “高质量发展看商洛”全媒体调研采访团走进柞水镇安商州洛南

      本报讯 (记者 米子扬 侯 彬)7月7日,“高质量发展看商洛”全媒体调研采访活动进入第三天,两组采访团分别深入柞水县、镇安县和商州区、洛南县进行采访。  在柞水县下梁镇老庵寺村,调研采访团一组成...

    时间:07-08
  • 商洛市五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四次主任会议

      本报讯 (记者 党率航)7月7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宁主持召开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主任会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长洲、冯永清、赵军、李旭光和秘书长石康君参加会议。  会议听取并讨论了关于对市人民政府关...

    时间:07-08
  • 树牢服务意识 助力高质量发展

      王宁岗在市自然资源局调研时强调  树牢服务意识 助力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 (记者 巩琳璐)7月6日,市政协主席王宁岗来到市自然资源局,调研矿产资源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等工...

    时间:07-08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