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时事综合

张淑珍 不为繁华易初心 只择茶事终一生

张淑珍 不为繁华易初心 只择茶事终一生

2023-07-11 08:48:53

来源:商洛日报

  陕西日报记者 王佳伟 本报通讯员 张永罡

  昔日,秦岭深处,商山之南的商南县并不产茶。如今,茶产业却成为这里的支柱产业和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

  60年前,第一次为商南的荒山种下茶树的人叫张淑珍,现在已年过八旬。这茶树一种就是半个多世纪。

  “我要跟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使群众能在茶叶生产中更快提高经济效益,更快富起来,享受幸福生活。”7月6日,回忆往昔,张淑珍的眼里闪着光。

“打起背包走天下,哪儿需要哪儿安家”

  1961年,也是这样的夏天,张淑珍和恋人焦永才从秦岭北麓乘坐一辆拖拉机,经蓝关、穿秦岭,在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的山路上整整颠簸了一天半来到商洛。

  “打起背包走天下,哪儿需要哪儿安家,最艰苦的地方最需要我们用所学的知识来改变它。”这样的信念,让焦永才和张淑珍选择了商南。

  “当时我们都有机会留在西安工作,在他的影响下,我从西北农学院毕业后也作了同样的选择。”张淑珍说,他们的婚礼也是在商南办的。

  张淑珍被派到商南县农林综合站工作,第一项任务便是下乡搞林业普查。当时的农村困难到什么程度?“乡亲一盘腌菜要吃几天,浆粑糊汤是招待客人的稀罕饭。”张淑珍说,“怎么才能解决温饱呢?商南土地少,如果我们能引进一种经济苗木就好了。”

  于是,工作站分了一亩地让张淑珍引种试验。然而,第一次从安康移栽的200株茶苗无一株成活。从1962年到1964年,她反复栽种,茶苗反复枯死。

  一次次破灭的,还有种茶的希望。

  “都是照书移栽,咋就活不了呢?”张淑珍感到困惑。

  “移栽不行,不妨直接播种试试。”焦永才建议。

  张淑珍托人买了5公斤茶籽,一颗颗播在苗圃。她白天去地里转,怕鸟啄走茶籽;晚上又去盖稻草,怕茶籽被冻着……几十天后,一棵棵幼苗萌发了。

  “看到茶苗像娃娃一样探出头,我的眼泪瞬间就出来了。”这一幕至今仍让张淑珍激动。

“心里比吃了蜂蜜还甜”

  经过几年试验,1970年春,一丛丛茶树可以采茶青了。“明前茶”采回来后,张淑珍借用农民的土灶、炭火和铁锅开始炒茶,入锅杀青、出锅揉捻、晾晒烘干,最后又入锅翻炒、提香……对照教科书,她成功制出了茶叶。

  “那是我第一次制茶,喝起来味道苦涩得很,但我的心里比吃了蜂蜜还甜。”张淑珍笑了。

  商南出茶叶了!这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然而好景不长。第三年,好好的茶树苗突然出现大面积枯萎、死亡,存活下来的不足三分之一。

  在一片质疑声中,张淑珍从不同茶园分别挖了土,将枯死茶苗和成活茶苗根部的土进行分装,然后翻越秦岭来到西安,请大学老师化验。

  几天后,结果显示,影响茶树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土壤酸碱度问题。茶树是嫌钙植物,如果土壤中石灰质含量过大,就无法成活。

  商南县同意了张淑珍新提出的“避钙就酸”的茶园发展思路,一改过去连山连坡大面积种植的路子,宜茶则茶、宜林则林。

  1979年,张淑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天,她在笔记本的第一页写下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字。来自河南省太康县的张淑珍发誓将一生奉献给商南茶。

  初生的商南茶既没有传统的制茶经验,也没有现代制茶技术。“开始青草味总是很浓,口感不是很好。”张淑珍说,“后来我们发现茶叶口感好不好关键在杀青,一方面要控制好锅温,一方面要控制好时间。”

  张淑珍反复尝试,终于研制出韵味悠长的商南名茶——商南泉茗,并在中国西部名优茶促进会上获得“陆羽杯”大奖。

  1980年,张淑珍担任商南县林业局茶叶站站长。五年后,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成立。张淑珍和茶叶站20多名职工自愿丢掉铁饭碗,大胆走向市场,和农民一起种茶、制茶、寻找销路。

“把务茶心得传授下去”

  茶树的生命力越来越强,张淑珍却倒下了。

  1989年10月,张淑珍被查出患了癌症。“一下子惊呆了,简直无法接受。”她说。

  手术后,大量化疗药物带来不适,张淑珍的心里想的却还是茶叶。

  有一天,茶叶站副站长刘保柱带着同事去看张淑珍,刚走进病房,她就起身问道:“茶籽发了吗?地块选好了没?”看着眼前因为化疗,头发、眉毛都掉光的老站长还在关心茶叶,刘保柱眼眶湿润了。

  几年后,风霜再次降临——1994年,焦永才被查出肝癌晚期。

  “我走后,就把我埋在你种的茶园旁吧。你这一辈子把种茶这一件事做好就行。”焦永才临终前留下的这句话支持张淑珍走到了今天。

  在张淑珍的推动下,商南陆续研发出绿茶、红茶、白茶、黑茶、乌龙茶五大类多个品种。商南也因茶而闻名,成为中国茶叶百强县。

  经张淑珍提议,商南首个“茶叶节”应运而生。商南还推出了“旅游茶叶节”,商南茶成为当地的旅游名片。随后,一条积淀着茶文化的茶艺街也在商南县城建好了。

  2016年,79岁的张淑珍从茶叶联营公司退休,但对商南茶的研究却没有停止。次年,张淑珍筹备成立商南茶叶研究所。

  如今,在人们的搀扶下,张淑珍时常在商南的茶场、茶叶公司走动,为茶农传经送宝,为茶企把脉问诊。“就想把务茶心得传授下去,惠及后人。”张淑珍说。

  昔日的荒山早已满山茶绿。目前,商南县建成茶园25.5万亩,年产茶叶8000吨,产值达到12亿元。

  不为繁华易初心,只择茶事终一生。在秦岭大山里,张淑珍继续用每一个脚印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

  • 相关阅读
  • “扎实开展‘三个年’活动 谱写商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系列新闻发布会洛南专场举行

      本报讯 (见习记者 王天彤)7月12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扎实开展‘三个年’活动 谱写商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系列新闻发布会洛南专场举行。  今年以来,洛南县认真学习贯彻...

    时间:07-13
  • 全面落实林长责任 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本报讯 7月12日,市委副书记、流岭责任区林长赵晓宁带领市级相关部门到丹凤区域开展巡林,并调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他强调,要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林长制各项任务,...

    时间:07-13
  • 号召全市政协委员要全力为商洛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

      本报讯 (见习记者 杨 萌)7月11日至12日,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王宁岗带领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先后深入洛南县西北核桃物流园、商南县茶旅康养融合示范园、丹凤县新雨丹中药材科技产业园食药园等6个重点项目进行了...

    时间:07-13
  • 市供销社持续优化为农服务

      本报讯 (通讯员 赵 磊 记者 方 方)今年以来,市供销社以“三个年”活动为契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以农民持续增收为主线,做好商洛康养农产品展销工作。  市供销社组织全市15家茶企业在西安...

    时间:07-11
  • 红色商洛——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山阳县小河口镇袁家沟村老街内,是全市首批党性教育基地。1935年初,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此地,成立了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和中共山阳西区委员会,领导农民翻身解放。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

    时间:07-11
  •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研究推进政协提质增效年行动

      本报讯 (见习记者 杨 萌)7月10日,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王宁岗主持召开市政协党组扩大会议暨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市政协副主席夏启宗、赵绪春、杨建军、徐秀全、罗存成、李继武、殷延青和秘书长李久敏参加会议。...

    时间:07-11
  • 红色商洛——商洛县委县政府旧址

      编者按:商洛是革命老区,是一方红色热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显著贡献,留下了一大批红色革命旧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红色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工作,建成了一批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通过激活红色基因凝聚奋...

    时间:07-10
  • 商洛 凝聚侨界力量助推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米子扬  我市牢牢把握侨务工作“根”“魂”“梦”的工作主线,在画好侨界最大同心圆上深耕厚植,不断凝聚侨界力量,助推商洛高质量发展。  市侨联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

    时间:07-1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