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高桥洋一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人不应该只看到日本企业对于中国市场的依赖度,还应该看到中日经济的另一个方面,那就是中国对于日本市场的“隐性依赖度”。日本对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半导体和各类电子产品,以及制造高尖端产品的精密机械。换言之,支撑中国这一“世界工厂”的基础材料,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日本。阻止日本产品的进口,也就意味着中国自己在减少出口贸易额,这会让本来已经滑坡的中国出口贸易雪上加霜。
事实上,在中国市场的所谓“日本产品”,大都是中日合资产品。譬如汽车,日本富士通综合研究所的专家们算了一笔账,砸一辆丰田汽车,中国损失60%,日本损失40%。这一比例与中国社科院专家估算的数据相同。
日本旅行社协会近日发表的最新调查报告说,根据对日本7家大型旅行社的调查,今年10~12月,日本人前往中国旅游的预约客,比去年同期大幅减少了70%。根据中日两国政府旅游部门的统计,2011年度中国赴日游客总数为130万人,日本赴中游客总数为350万人。中国反日情绪高涨的同时,日本社会的负面情绪也在迅速蔓延。
互信关系才是日本未来出路
日本优衣库公司总裁柳井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日之间发生的一些问题不会影响优衣库投资中国的信心。他说,虽然因为劳动力成本的问题,在中国加工的一些服装会有一部分转移到东南亚国家,但这只是战术上的考虑,而不是战略上的改变。
柳井正称,优衣库在中国开店的速度不会减慢,目前虽然在中国才150多家店,但会朝着3000家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努力。
柳井正代表了众多日本企业家的心态。对于他们来说,能否在中国市场取胜,事关日本企业的发展。
钓鱼岛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中日关系的瓶颈,如何处理好这一个领土问题,将成为左右中日关系走向的一个关键。
越来越多的中日专家学者在思考一个问题:能否将两国的政治外交交锋与经济上的抵制分割开来考虑?
由于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作为美国同盟的日本,会一定程度造成政治上的不信任,使中日之间的政治裂痕难以愈合。虽然“中日韩三国自贸区”的计划还在艰难推进,但日本如果不与中国建立互信关系的话,即使三国的自贸协定签署了,也于大局无补。
无论中日关系如何紧张,中日之间的经贸合作与相互依存的关系不会改变。在政治与军事上和中国对立、在经济上期望依赖中国,日本这一种矛盾的国家思维,注定要把中日关系拉入无止境的摩擦之中,结果也将难以让日本走出政治与经济双衰的困境。(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