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内反馈情况来看,大家普遍认为“七天包换”在目前还缺少成熟的操作环境。其中最重要的矛盾,就在于如何判定车子出现的质量问题是否符合换车标准,是否源于车辆自身原因而非车主操作不当。如今国内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尚未配套成熟,让车企自己来拿这把“标尺”,公正性必然会受到怀疑。如此一来,最终还是免不了消费者和车企之间的纠结。所以即使厂方苦心孤诣想好了非常完善的细则,没有成熟的外部配套,汽车“三包”依然没有生根发芽的土壤。
汽车“三包”已是大势所趋 但谁来拿“标尺”是个问题
虽然前途还是迷雾重重,“七天包换”还是一种可喜的突破。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可能性:如果越来越多的品牌加入这种“自律”的行列,在频繁的操作过程中,对于权责的明确,认证机构的发展也会起到促进作用。“摸石头过河”不失为一种逐渐实现汽车“三包”的办法。
浙江省消保委副秘书长叶元春就为这项承诺感到高兴,她说:“企业能为消费者提出这样的承诺是一件好事。这个承诺在公布之后,应该得到严格的执行。”
叶元春指出,企业一旦公开发布了这种承诺,就等于向消费者提供了一种质量担保,与消费者达成了一种协议。从法律角度来看,只要这个企业没有公开取消这项承诺,就必须一直严格执行下去。一旦国家的汽车“三包”法规出台,而这个“七天包换”的承诺对消费者的保障程度低于国家“三包”,厂方就应该按国家的汽车“三包”法规来执行售后服务。
这样看来我们倒不必担心个体企业的“包换”承诺会被“兑水”。杨嵩也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这次提出“七天包换”并非心血来潮。在酝酿阶段,他们就已经预想到了其中的风险和成本。这项承诺将作为一个长远战略持续下去。
作为一个逐步走向成熟的汽车市场,我们需要为消费者提供完善的售后保障。即将在明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针对批量出现的汽车质量问题为消费者维权。而大家热盼的“三包”,将对消费者更频繁遇到的一般性汽车质量问题提供处理依据。我们希望“三包”能够尽快出台,更希望酝酿了这么多年的“三包”,是足够详细、足够周全、足够公正的“三包”。
正如资深汽车媒体人陈希对“七天包换”的评论:售后服务今后会成为车企搏杀的主战场。在国家的汽车“三包”法规出台之前,关于“三包”的承诺对于市场来说还将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也不排除会有其他车企相继跟进的可能,这也是我们所乐见的。(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