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拨款3元弄的营养午餐,到孩子手上,就是一盒牛奶、一片小面包,你们要让这些孩子饿死吗?”连日来,一名在湖南凤凰县支教的大三女生小梁在微博上接连揭露其看到的“营养午餐”现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小孩巴掌般大小的面包,部分已然过期的牛奶,三元的补助标准最终变成最多价值两元的物品……在如今各方面都重视学生健康、痛恨贪污腐败的社会背景下,上述诸多要素的叠加,必然使得这一话题成为焦点话题。记者注意到,不少评论都尖锐地指出,就连三块钱的学生营养餐都要克扣,这其中的某些人确实是丧尽了天良。有关方面理应顺藤摸瓜,对这样的问题营养餐进行追责,挖出背后的采购腐败,追究相关政府官员的失职渎职责任。
但是,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扣除贪污腐败、人为克扣等主观性的因素,我们只怕也需要对目前正在推行的国家免费营养午餐计划进行更为系统、深入的模式反思,更多看清楚这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积极促使相关的制度机制得到更为及时、有效的完善、升级。
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中央财政开始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应该说,这是一个有着诸多现实针对性的国家善举。但毋庸讳言的是,自从农村学生营养餐计划实施以来,各地的免费营养餐不断被媒体曝光出各种问题。吃不饱,吃不好,不习惯,正在成为各地免费营养餐普遍面临的尴尬。
就记者所在的湖南而言,目前湖南很多农村地区的学校,大多通过供货商统一配货,主要提供面包、牛奶、火腿肠等食品来解决午餐问题。然而,这些农村的大多数孩子由于长期吃米饭吃炒菜,对于面包、牛奶等西式午餐,大多反映吃不饱,也不习惯。记者有个外甥,虽然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读小学,但他以及他的不少同学,几乎很少吃学校发的那些东西,而更多是从家里带饭,然后找地方热一热再吃;或者让家里的大人到饭点的时候去送饭。学校发的那些牛奶、面包等东西,大多被闲置或丢弃了。以至于最终说起来,大多数的学生及其家长都没有感觉到国家在这方面的努力和付出。
“国家为孩子每天补助三块钱的午餐费,这确实很好,但在物价上涨的今天,三块钱本身又能买到什么东西?更别说让那些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吃饱吃好。为此,我们的想法是,相关部门能不能考虑让家长们再添一点钱,一起凑一顿还算不错的午餐?”这是邵阳一些农村家长给记者提出的建议。
国家为农村孩子的午餐出了钱,这确实是一大好事。但国家的财力本身不是无限的,必然还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和支持。而在关系到自身孩子身体健康和长远发展的问题上,相信很多家长都是愿意给予一定的配合和支持的。为此,记者认为,有关部门在推行国家免费营养午餐计划的时候,理应更多清除思维和操作模式上的误区与盲区,既要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督促、帮助各地积极完成学校食堂的建设,更多体现出国家制度的善良和暖意;也要充分承认自身力量的有限和不足,更多引进家长、企业赞助、社会公益等社会各方的力量,允许和吸收更多的资金进入到午餐计划当中来,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政府单打独斗搞出的这三块钱,就能解决目前所有的问题。
当然,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对于各级政府部门来说,目前还有一个较为紧迫和重要的任务,就是尽快建立和完善更为周密、合理、有效的监督评估制度机制,加强必要的信息公示,完善项目的招投标环节,有效保证国家下发的资金真正落实到广大学生们的身上,减少流失和层层克扣;又要进一步制定和细化营养午餐的具体标准,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吃得饱、吃得好、吃得习惯。惟其如此,有着诸多善良意志的国家免费营养午餐计划,才不会频繁遭受形式化、过程化和变异化的执行。(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