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成为一种习惯,让法治精神得到彰显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何况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矛盾的凸显期。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依法解决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安光军在日常工作中大量接触并处理信访事件,他讲述了一位被群众称为“信访油子”的故事:这位信访人反映的问题发生在20年前,每次进京上访被接访回来,从不提具体的金钱或物质要求,政府出于同情和无奈主动“开价”安抚他,结果没完没了。
信访存在拿钱安抚,在一些地方,调解也存在“和稀泥”的现象。对此,中央综治委提出明确要求,要坚持依法解决社会矛盾,针对当前社会矛盾高发多发,触点多、燃点低、处理难的特点,要更加重视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纠纷,发挥法律的引导、规范、保障、惩戒作用,积极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
无论采取什么手段化解矛盾,都不能以牺牲法治为代价。目前,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工作已经启动,专业化的调解组织也让调解从“讲感情”转变为“讲法治”,群众以合法理性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的氛围正在形成。
让法治成为一种习惯,这既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方法,也是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这既是领导干部维护群众利益的原则,也是人民群众解决自身问题的遵循。本报记者 杜飞进 温红彦 徐 隽 彭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