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推进生态建设保障绿色发展
着力构建绿色经济体系。延伸拓展10大循环产业链,实施30个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和综合利用项目。加快绿色矿山建设,支持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扩大全市天然气消费总量,坚持公交优先发展,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实施工业污染全面达标排放计划,推广高效节能和清洁生产技术,提高太阳能、地热能应用比重,加强工业、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节能,完成省上下达的节能减碳及四项减排任务。
重拳整治环境突出问题。实行“治污降霾”分季对标考核,强化特定时段重点防治,确保全年优良天数300天以上。全面完成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任务,持续提升沿河林带、湿地、蓄滞洪区生态功能,实施水源地保护行动计划,抓好南水北调人工增雨基地建设。加大秦岭生态保护力度,从严查处违规采石和乱批乱建行为。加强土壤污染防控,抓好重金属及危化品污染防治,实施尾矿库专项整治。突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积极推进“三城”联创,加快实施25度以上陡坡地退耕还林,抓好城周绿化和绿道建设,加强小流域治理。全年造林绿化2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700平方公里。
健全生态监督保护机制。实行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全面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推行排污权、碳排放量配额和市场交易,实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保护好商洛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
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筑牢精准脱贫基础。按照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要求,全面摸清贫困底数,制定脱贫攻坚规划,完善脱贫工作体系,逐级逐户逐人建立脱贫台账,确保全年脱贫13.3万人。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用于脱贫攻坚。从今年起,市区县财政扶贫资金年均增长幅度不低于20%,确保扶贫资金只增不减。
创新精准脱贫措施。建设集中安置点91个,完成搬迁2.1万户、7.82万人,让3.4万贫困人口实现搬迁脱贫。培育壮大“一村一品”和县域经济,实施一批生态保护、旅游、光伏、电商等脱贫攻坚项目,发展特色种养和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能力。加大生态补偿和转移支付力度,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成为生态保护人员,实现贫困人口就地脱贫。继续执行贫困户子女免费就读商洛职院政策,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贫困学生助学补助体系。实行社保兜底脱贫,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两线合一”,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救助,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夯实精准脱贫责任。严格落实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形成市县镇村齐抓脱贫的工作格局。持续完善“双包双促”精准扶贫模式,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做好扶贫开发。把脱贫攻坚作为单项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建立健全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问责、考核评价机制。
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优先做好就业和社保工作。实行更加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重点做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以及“去产能”分流人员再就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万人。完善被征地农民、个体从业人员和农民工等群体参保政策,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落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城乡特困人员供养制度,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机构,加快市中心老年公寓建设,新建农村互助幸福院256个,实现县城公益性公墓全覆盖。
均衡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全面完成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公办幼儿园9所;继续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快城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减少城镇学校大额班;积极筹建市职业教育集团,支持商洛学院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县级医院和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继续为基层培养全科医生,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切实落实失独家庭补助救助政策。配合办好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健全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立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和资助目录,实施优秀中青年作家“百优计划”,推进移民搬迁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加快建设区县标准足球场,保障好群众基本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