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某位奥运冠军开学时接受采访,竟然答不出自己读大几。能摆出这样的乌龙,又遑论如何将学习落到实处、扎扎实实的收获知识。
对于名利兼收的名将们来说,如此“读书”,恐怕只能算贴标签式的锦上添花,一件漂亮的摆设而已。但对于处于金字塔基的普通运动员来说,这样的一件装饰品,不适用,也用不起。
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的数据表明,中国每年大约有3000名以上的运动员退役。他们中的大部分没有获得过奥运会、全运会奖牌,普遍文化素质较低、身体遭受运动损伤,并且缺乏一技之长。
国际马拉松冠军艾冬梅摆过地摊,也烧过锅炉。为了摆脱窘困,她曾经在2007年公开表示愿意出售自己的奖牌,并因此轰动一时。不为人知的是,她曾经获得过华东某大学大专挂本科的文凭。当她挣扎在社会最底层时,这张文凭如同废纸。
在北京地铁站街头卖艺的张尚武,更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体操冠军。但大学生的光环没能给他带来稳定的生活。
“他们大量的时间都用来训练了,学习很少。在上学方面应该给予一定的照顾,”北京体育大学教授麻学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被问到“退役运动员最需要什么”时,镜子也脱口而出:“起码退役后要给我们全日上课读书的机会,在此期间给足够的生活和医疗保障。”
但上学不是简单的印发一纸文凭,麻教授提到了“层次”的概念。“能上什么层次的学校,尽量让他们上什么层次的学校,”他在接受某专业体育媒体采访时说。
每一个运动员,都有其个体差异性。他们不同的性格、领悟力、心理状态、素质、文化基础和运气,决定了不同的命运,一刀切显然不负责任。巨星们进入名校深造固然是人生新的起点,但在本科生就业都已经“压力山大”的今天,对于艾冬梅、张尚武们来说,能够扎扎实实的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是更务实的选择。
身为政协委员的邓亚萍曾递交提案,希望建立退役运动员就业培训制度,以便尽快掌握谋生技能。她提出,应该建立由财政部门列出专项经费,硬性规定运动员退役前取得一项《职业资格证书》,确保有一技之长,能在社会上生存。
这或许比艾冬梅们的“纸上学历”更有用。(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