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艇,源自英国的“舶来品”,在广东竹料水上训练基地和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找到了肥沃的土壤,成为岭南体育文化当中的一朵奇葩。龙舟,与诗人屈原和端午节相伴而生,历经2000多年风云变幻,仍然在广东乃至全国广为流传。当广东作为我国最早开展赛艇运动的地区之一,迄今为止仍然是龙舟竞渡水平最高、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这二者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赛艇在英国:从校园走向世界
赛艇运动起源于英国,早在17世纪,泰晤士河的船工们就开始进行划船比赛,这大概就是赛艇运动的雏形。
1715年,为庆祝国王加冕,英国首次举行赛艇比赛。之后经过60年的发展,现代赛艇运动的竞赛规则在英国成型,赛艇俱乐部也应运而生。在诞生的第一个世纪,赛艇运动还仅限于民间竞渡,并没有引起太多人关注。随后这项运动被引入学校,成为体育教育的手段,才被发掘出其真正的价值,并形成深厚的赛艇文化。
1811年,英国伊顿公学首次举行8人赛艇比赛。1829年,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首次举行校际赛艇对抗赛,引发了民众的广泛兴趣。从那时开始的100多年里,赛艇的系列赛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越来越多世界级名校开始参与其中,几十个国家组队参加赛艇比赛。1852年,美国名校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在伦敦进行了第一次赛艇对抗赛。
可以说,赛艇运动的发展走了一条先进校园、名扬世界的路线。1892年,国际赛艇联合会在意大利都灵成立,如今已经有12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会员。赛艇被国际奥委会列为最受欢迎项目中的第5位,在国外被公认为是最能体现团队精神的项目。
宫女参加的龙舟竞渡
古时,广东大部分地区还是河网密布的原始森林地带,南越人就居住其中。与水为邻,舟船必不可少。早期的舟船以大树干挖空而成,可乘坐数人。人们有时乘船戏嬉竞逐,这就是龙舟竞渡的雏形。
到了唐朝,开始有一定规模的龙舟竞渡。《全唐诗》中李贞的《峡山观竞渡》,描写东莞峡山竞渡:“飞舟海客度,急鼓醉人挝。”不过最令人惊奇的记录是,据《南汉书》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后主刘鋹大宝元年(公元958年),竟然把划龙舟引进宫内,在广州城西,“浚玉液池”,推出最为香艳的运动——组织宫女进行美丽的龙舟竞渡活动,实在让人大开眼界。
南宋时期,广东已经有了民间大型竞渡的场面了。文天祥的《元夕》诗,描述了当时南海县在正月十五进行龙舟大竞渡的情景:“南海观元夕,兹游古未曾。人间大竞渡,水上小绕灯。”
到明、清、民国时期,广东民间“端午赛龙舟”的活动已成最流行的民间运动,多种龙舟竞赛活动形成规模和传统。事实上,广东龙舟很有自己特点,船式窄而长,长度可达六丈至十余丈,宽度却不足其十分之一,这跟广东的河道一般比较狭窄的地理环境有关。广东的龙舟竞渡形式很多,而且颇为奇特。一种是划龙船,叫做“趁景”,只表演技巧,不排名次,轮流在各乡举行,农历五月初一至二十,天天有景。另一种是斗龙舟,又叫“斗标”,有逆水斗,也有顺水斗,有定距,也有不定距,直斗到一方认输为止;有划手坐着划水的,也有站着划水的斗法;有龙头先行,也有龙尾先走。
赛艇在广东:名校赛倡导文化传承
2004年,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的赛艇队在珠江上进行了男子8人艇的激烈角逐——首届广东省大学赛艇对抗赛摇出了第一桨。
其实,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山大学就已经开始开展赛艇运动了,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停顿了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