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观念的交锋与撞击,其实也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面临的一个拷问:“别人可以做,我为什么不能做?”
在今天的中国,道德失范像尖刀一样划过每个人的心灵:问题食品、见死不救、腐败堕落……这些散发的“负能量”,远远超过一场“消极比赛”;同时,道德楷模像阳光一样温暖每个人的心灵,每个“最美”的后面,都散发着中国人的人性光辉,让他人不孤独、有信心,这些所传递出来的“正能量”,也远远胜过一场“消极比赛”。
中国已是经济大国,但支撑“大国”的,远不仅仅只是经济影响力,还有这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价值观影响力。文化影响力、价值观影响力,其实细化在每个国民的实际行动中。
网上有一段话说得非常贴切:“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如何看待“举国体制”
对于伦敦奥运会中国在金牌榜上名列第二,有人提出异议:“含金量”不如欧美国家,因为他们的选手是自费参赛、业余训练,而中国选手是“举国体制”培养出来的。
确实,欧美一些体育强国运动员训练、比赛经费与中国不同,有自筹、企业赞助、个人捐助等,但政府就“一毛不拔”吗?
在美国,著名的菲尔普斯曾就读的密歇根大学,是一所公立学校,每年从联邦和州政府获得大量拨款。密歇根大学以体育著称,为了吸引全国高中学校里的体育健将们,大学提供优厚的体育奖学金,菲尔普斯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澳大利亚媒体最近以计算投入产出比的办法发现,澳大利亚选手在伦敦奥运会上所获得的每枚奖牌大约需要政府投资1000万澳元。
而英国选手此次在家门口打了翻身仗,绝不仅仅是单纯的“东道主效应”,其背后是国家投入十余年的“金牌计划”。英国政府刚又作出决定,未来4年中,每年对精英运动员提供1.25亿英镑资金支持。
不管是中国还是欧美,高水平运动员成材的规律相差不大。一个高水平运动员的成长,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天分和努力,同样取决于运动员背后的国家支撑。
也许,更值得探讨的是,如何用好“举国体制”。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应该不仅仅在拿金牌上发挥作用。浅层说,我们可以更加便捷地对全民健身等普惠性体育事业加大投入,有效提高国人身体素质。深层说,我们更容易发挥体育天然的精神感召功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训练体制的投资办法和渠道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如李娜、丁俊晖,都是自主训练,成长为世界级运动员。但是,在当前中国大量贫寒子弟无钱自费训练、企业赞助体育意识有待加强等现实情况下,“举国体制”仍需坚持。
对中国“举国体制”的争议是有益的。人们期待,争议能够促进改革。当奥运冠军一次次站上领奖台,也该想到,农村的孩子连一块体育场地都没有。
“举国体制”的改革需要新思维。其一,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政府财政投入方式,一方面是高水平的训练营,但更多投向学校训练体系。
中国“体教结合”的口号已经提出多年,也有成功的实践。来自北京大学的雷声,在伦敦奥运会上实现了中国男子花剑金牌零的突破。他曾说:“我想走一条和其他队友不同的路,从更多的角度和视野去感悟我从事和热爱的击剑运动。而北京大学的气度,也更有助于我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