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谢晓欣
阳春三月,正是中药材种植的好时节。放眼洛南县古城镇谢底村,山野间药田连片,只见三三两两的村民分散在林间俯身开穴、精准点种、覆土培实,不时传来说笑声。
“下种要像给娃娃盖被,薄厚都得讲究。”村民刘新治边干活边给周围群众讲解,“种天麻是个细致活,种子要摆正,土要盖得均匀,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这样才能保证出苗率。”
在古城镇姜村村,另一幅好“钱”景跃入眼帘。该镇秦农果蔬专业合作社盘活玫瑰小镇1500亩土地资源,创新开展药粮套种项目,在玉米地里套种红参等中药材,配套建设烘干车间、冷藏库等设施,与药企合作延伸产业链,并通过土地入股、务工就业等模式带动150多名群众增收,实现了村集体、企业与农户三方共赢。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联合县级技术团队深入田间开展土壤改良、绿色防控等技术指导,走出了一条“生态变现、产业富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村里叫我们来帮忙种天麻,1个月算下来能挣两三千块钱,还学到了种植技术。我自己种了1亩地左右,也想跟着大家一起发家致富。”务工村民齐根明一边干活一边开心地说,眼下正值天麻播种高峰期,最近这里每天有20多个工人在干活,每人一天能挣100元左右,时间延续3个多月,仅此一项就能有近万元的收入。
谢底村党支部书记杨涛涛说:“我们村将10亩林地进行流转种植天麻,不仅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还为村里的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农户通过这个机会不但学到了实打实的天麻种植技术,还开启了自主种植之路,增收致富的渠道是越拓越宽。”
药材好,药才好。近年来,随着洛南县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大力发展以及中药材市场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古城镇村民加入到种植队伍中来,形成了以姜村至谢底、何村至马连滩、高塬至中山等为核心的3条沟域,群众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地、林草地等土地资源,大力发展沟域经济,广泛种植天麻、丹参、桔梗等中药材,实现了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目的,让中药材成为全镇群众致富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