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陕西省优秀退役军人企业家蔡华宪
商于古道,甪峰山下,商南城里,一个退疫军人25年办实业、富百姓、造福社会的感人故事在传扬······
青春赴军营
1956年12月,蔡华宪出生于商南县十里坪镇转路沟村一个穷山沟沟里。他自小就跟着大人一起上山砍柴挖药打山货,苦难的生活,磨砺了他坚强的品格。上小学、初中,他学习成绩都很优秀,但因为贫穷,他放弃了上高中、读大学的梦想。在还未满17岁时,他满怀豪情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从此开始了他终身为之骄傲和自豪的军旅生涯。
自古军中出英男。军营里艰苦的训练,严格的要求,铁一般的纪律,服从命令的天职,在长年累月近乎无休止的摸爬滚打、负重越野中,他的品格意志不断得到锤炼和提升。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终生的信念融入了血夜,化作了军魂。后来,他被选为无线通讯兵,开始接触“千里眼顺风耳”的高科技。他专心致志地学习钻研,成了一名优秀的通讯兵,深得战友、首长的肯定和称赞。
1976年7月1日,蔡华宪在党旗下宣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兵第3年就入党,战友们常说:“可以啊,挺上进,好好干!”但他却说,入党并不是终点,而仅是起点,宣誓即承诺,一诺抵万金,履诺须终身。
退役办实业
蔡华宪执着地当了七年兵。1979年12月,蔡华宪退役了。但退役不褪色,退役不退志。他先后在国有企业陕西红岭机械厂、河南淅川铁合金厂、山阳铁合金厂工作。他以军人的坚毅品格和奉献精神,成为厂里的业务骨干,接连肩负重担,历任经营科长、厂长等职务。十八年国营企业打拼的人生经历,使他积累了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和大量人脉,提高了干事创业的本领和才干。
眼界开处无碍物。1997年3月,已过不惑之年的蔡华宪,为回报家乡,怀揣实业报国之志,毅然丢掉铁饭碗,回到了阔别四十余年的家乡商南,在县城南边一片荒山秃岭的废墟上,注册成立了商南中剑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从事硅材料生产经营销售。从此开始了他人生独立创业的征程。
创业之初,一切从零开始。无地租地,无房租房,无料赊料,无钱借钱。千头万绪的事,他按照轻重缓急理出头绪,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法宝,凡事自己能干的坚持自己干,绝不花钱请人干。饿了,嚼口干馍;渴了,饮口山泉。从亲友、客户那里筹借了240万元资金和30万元银行贷款,建起了1台1800KVA矿热炉,年产900吨工业硅,安置了就业80余人。一台炉子起家,开始了他实业报国征途。这一干,就是八年。八年摸爬滚打,八年搏击市场,他完成了小微公司的原始积累,赚到了第一桶金,尝还清了内外债务,还略有结余,得到了市场和社会的认可,获得了许多荣誉。
2005年随着硅产品市场回暖,原先规模已无法满足现实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规模发展成为当务之急。胆识和魄力是战胜市场困难的关键因素,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使蔡华宪做出果断决策,先后向银行申请贷款1000万元和5000万元,扩大生产规模。开始了第二次的征地拆迁,规划设计和施工监督。扒掉旧炉建新炉,扩大厂区上规模。一次建成了4台12500KVA矿热炉,110KV变电站及相应配套设施。工峻厂成,蝶变梦圆,又一次华丽转身,一跃成为省市知名的科技环保私营企业,实现当年投资当年见效,三年还清内外债的良好愿景。至目前,各种规格高纯硅产品年产能已达3.4万吨;实现年产值4.5亿多元;近年来年均上缴税金过千万元;为家乡500多农村闲散劳动力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
“做,就要做到最好!”
“做,就要做到最好!”,这是经常挂在蔡华宪嘴边上的一句话。“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军人品格,养成了蔡华宪“不服输、不低头、不服软”的工作作风。
好产品才是市场的香饽饽。建厂伊始,他吃在炉旁,住在炉边,思考在一线,研究在前沿,探索在前端。在高温冶炼炉前,他与工友们一道,为了获得好产品,曾经不止一次地熬过三天三夜,亲自化验,亲自选料,亲自配方,不断地精选料石,调整配比,观察火候,追根求源,总结经验,刷新纪录,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春夏秋冬,坚守炉前,苦苦探究,学原理,比产品;看数据,断炉龄;降能耗,作结论,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同样的事情作了一次又一次,同样的劳动重复了一天又一天。重复的劳动,不重复的思考,让他真正成为硅产品生产的行家里手,产品成为国内硅科技产业联盟的高纯硅优质榜眼产品。
在经年累月的长期冶炼实践中,蔡华宪带领中剑人经过千百次实验,千百次失败,千百次对比分析,千百次化验印证,突破了一个个技术瓶颈,科技创新领航前行。他目视全球市场,与专家教授为伍,与一线技师交朋,不断学习新知识,采用新工艺,始终站在科技前沿,借科技之力,一方面淘汰落后设施,选用节能设备和材料;另一方面抓住科技创新不放松。近年来,投入1.6亿元技术设备改造资金,完成了企业转型升级。
市场激烈竞争中,企业生存发展,靠的是生产经营,靠的是审时度势整合生产要素。生产过程中,蔡华宪从原料选购到清洗化验,从硅石、油焦的适当配比到电极、炉温、通氧、水温的微妙变化,无论是炉眼封堵、硅水流量、压力环使用、循环池水温检测,还是硅粉收集、烟尘排放、环保喷淋、硅块精整,无论是航车调运、叉车维护、铲车填料、电气维保,还是产品化验、产品销购、员工聘用、资金调度、班子建设,无论是营商环境、市场竞争、政企银关系、商务谈判,还是扩规提质、规划设计、项目推进、企业未来等等,企业运转工作千头万绪,环环相扣,痛点、难点、堵点多多,事无巨细,都要过问,千斤重担需要企业家有一个强大的心脏,更需要有胆识和魄力,还需要企业家有一个科学的头脑和宛如泉涌般的各种智慧。
为摆脱冶金业高耗能的恶名,破解长期制约公司发展的节能降耗难题,他南下广西,北赴山西,东去上海,西到新疆,与同行握手,与同行交流,与同行探讨,与同行共进,向同行学习,进厂参观,虚心求教,拜师学艺,调研分析,不断改进工艺。他坚信: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是发展的灵魂,也是企业长久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途径。经过数不清的尝试对比实验,破解了用石油焦替代木炭作还原剂的工艺技术,极大的保护了森林资源。同时解决了现有工业硅生产方法无法解决炉底上涨以及杂质含量多的技术难题,也因此,他于2010年7月28日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用石油焦做还原剂生产工业硅的方法”发明专利。在此基础上,他为解决生产高纯硅工艺过程复杂、能源消耗大、无法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技术问题,他与团队经过反复研究,上千次实验,形成了在硅溶液里,除渣,二次除渣,定向凝固分离生产高纯度硅的工艺技术。这一技术具有生产工艺简单、能量损耗小、杂质含量少、高纯硅的纯度高,消除了炉底上涨现象,反应速度快,炉体结构简单,主要从工艺参数和方法上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无需对现有设备进行大的改变。他的这项技术于2011年2月9日获国家“高温分离法生产高纯度硅的方法”发明专利。
他自主研发的“全油焦法”、“高温分离法”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技术长期大工业化应用,实现了从矿热炉批量、稳定生产3-5N级高纯硅,首创业内从矿热炉直得高纯硅之先河。两项发明专利,自2011年以来,已在全国硅产业内部得到广泛推广和普遍采用,为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主持了太阳能级多晶硅“763计划”研发课题,吸引聚集厦门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多所知名院校的多名国内硅材料行业顶尖级专家教授合力推进技术攻关,成功实现了国际领先的“763”技术指标,新产品以低成本优势赢得市场良好口碑,关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被打破,对普及光伏产品,改变大气污染具有里程碑意义;硅泥回收再利用技术产业化生产线已投入运营;新产品4N级超细高纯硅粉已通过客户测试。中剑公司技术研发中心先后被授予“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创新研发中心和市级科学技术研究平台”。
大爱如阳
大爱如阳,光芒万丈。
25年来,蔡华宪秉持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让500余农民工实现了门口稳定就业,华丽转身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工人;20余名大学生10余名退伍军人在规上企业中成长为中高层,实现了人生梦想,展现了人生价值。2021年中剑实业资产总额7.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87亿元,上缴税金1402万元。
25年来,他发扬“光彩精神”,富而思源,富而思进,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义利兼顾,德行并重,用真金白银做良心企业,做良心人。爱心无价,义行如春雨。每年拿出3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和20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在陕西省千企千村扶助行动中,投资140多万元为商南县十里坪镇转路沟村修建基础设施。在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商南“7.24”特大洪灾、商南抗旱赈灾、十里坪“7·31”水灾等自然灾害中,有他的倾囊相助,每次捐款都不低于10万元,累计超过200万元。新冠疫情袭来,他多次捐钱捐物,仅捐款40多万元。同时,向县政协爱心济困协会捐款20万元,向县妇联、团县委、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慈善协会、县红十字协会、县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县甲红爱心济困协会等等都捐过善款,累计超过30万余元。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蔡华宪在脱贫攻坚事业中主动请缨,参战商南县十里坪镇转路沟片区130户438人的包扶任务,吸纳了37户4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厂就业,人均收入净增5万多元。帮扶中,逐户摸底,因情施策,精准帮扶。着力产业帮扶,先后投资170余万元建起了生态养猪合作社、千亩漆树经济林等长远致富项目。如今130户贫困户已全部摘帽,同步进入小康之家。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投入400多万元新修了转路沟河堤大坝,将一个企业家的真诚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滔河护村大堤。
作为市县人大代表,他坚持深入走访群众,了解广大群众的心声愿望,收集建议,把建设商洛光伏产业、建设商南县第二水厂等建议形成议案,得到市工信局、市水务局等部门的积极支持,履职作为,情为民系。
25年来,蔡华宪先后获得“省优秀退役军人企业家”“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市劳动模范”“市优秀企业家”“市十大经济人物”“市红星党员”等多项殊荣。(陈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