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商南县

生态茶城的崛起之路

生态茶城的崛起之路

2022-11-01

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商南加快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通讯员 张杰 张宏

  丹江涌流,碧波荡漾。茶山青翠,层峦叠嶂。

  “这里山美水美,空气清新,茶香醉人。”10月2日,西安民营企业负责人刘永锋站在商南县富水茶海公园,拿着手机不停地拍照,“这里真是养生的好地方!”

  时至深秋,但商南县的山山岭岭仍然绿意盎然。茶在林中,林在茶中,一条条弧形的绿色“腰带”,将起伏的山头缠绕得严严实实。当地村民感叹:几十年来,荒山变青山,茶叶富群众!

  60年探索,60年坚持,南方茶叶在商南县生根发芽,衍生了中国西部最北端“茶叶之乡”。

  山上种茶,农闲务工,既解决粮经争地矛盾,又增加了农民多重收益。这是一条创新路,这是一条生态路,这更是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崛起之路。

  减荒增绿——一片叶子富裕一座城

  说起商南的茶叶,总是绕不开一个人——张淑珍。

  “一生只做一件事。”接任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经理的刘保柱,对86岁的张淑珍老人竖起大拇指,“有她一生的奉献,才有了商南今天的茶叶。”

  1961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的张淑珍,毅然放弃去省城工作的机会,主动申请前往最困难的地方去。商南林业站,成了她离开大城市,开启农村生活的第一步。

  农村穷,农民苦,收入低。怎么办?张淑珍第一个念头就是发展经济作物。1962年,她购回了10公斤茶籽,开始种茶试验。7次移种,6次失败,爬起来跌倒,跌倒了再爬起来,青春伴随着一次又一次挫折在消逝。

  经过8年时间的反复试验,张淑珍收获了3斤8两茶叶。成功让倔强的张淑珍增添了信心。1976年,商南县茶园面积达到了2.7万亩。年复一年,商南县的荒山减退,绿意递增。

  “小时候,我们放牛放羊,山上全是荒草荆棘。”商南县城关街道捉马沟村党支部书记罗镰威指着环山茶园兴奋不已,“你看,现在满山遍岭都是茶叶,农民增收有保障了。”

  减荒增绿,茶林共植,一片叶子富裕一座城。60年发展历史,由一粒籽,一棵苗,到满山茶,推动生态文明在商南县得到生动实践。

  兴茶植绿,促农增收,种植规模是基础,科学技术是关键,建立联农带农机制是重中之重。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商南县现有省级茶叶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茶叶专业合作社90个,茶叶初制加工厂200多个,茶叶种植大户6200户,遍布全县10个镇(街道)108个行政村12个社区,实现了“人均一亩茶”,茶农人均增收5000元,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2022年1月28日,商南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坚持把茶产业作为农业首位产业来抓,按照规模、品质、品牌“三提升”,旅游、康养、加工“三延伸”的发展思路,持续加强商南茶生产、营销、科研、文化等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亩均效益,精心打造知名品牌,积极推进茶旅融合,推动全县茶产业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质量安全更加巩固、产业链条更加完整、业态功能更加丰富、融合发展更加紧密,建设形成区域闻名的“生态茶城”。

  “茶产业已成为商南县产业脱贫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让‘小小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了重要力量。”商南县乡村振兴局局长田培训说。

  腾笼换鸟——科技赋能量质双提升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中变化。商南茶叶也不例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让商南茶走在了全省前列。

  腾笼换鸟,淘汰有性系茶籽点种,推广无性系良种插枝育苗,依靠科学技术实现茶叶品种、产量、质量同时提升。

  “在苗木培育上,我们建成了全省最大、最先进的自动化智能化穴盘育苗基地。”商南县沁园春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超告诉笔者,“公司持续引进新品种进行实验,在已有的30多个品种中优选龙井、黄茶、白茶等良种,实现苗木本地化,供应全县甚至全市。”

  对于品种更新换代,茶农们皆大欢喜:无性系良种茶叶抗病虫害性能强,成活率高,发芽时间统一,叶片大小一致,品质和产量都高于传统茶叶,每亩效益可达1万元以上。

  据了解,截至目前,商南县共建茶园25.5万亩,其中丰产茶园16万亩、可采摘茶园20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6万亩、有机认证茶园3.2万亩,年产茶叶8000吨,产值达12亿元。

  科技赋能,茶叶产业升级换代。商南县全面加强与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研究所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建立完善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协同创新机制,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方式,提升技术骨干的技能,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强化科技人才保障。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商南县推进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健全以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设立“商南茶叶实验室”,研发生产茶饮料、保健茶、茶食品、茶多酚等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

  好生态种出好茶叶。商南县实施绿色防控、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强化茶园生产管理,加强“两品一标”认证,打造了一批有机生态、休闲观光的智慧茶园。在提高质量上,完善标准体系,强化茶叶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推动“从茶园到茶杯”全程溯源。

  “商南茶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经久耐泡、有益物质丰富,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赞誉。”商南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陈耀说。

  据了解,商南现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茯砖茶、工艺白茶五大类20多种茶产品,以“商南泉茗”“商南仙茗”“秦园黄茶”“商南白茶”“商南龙井43”等为代表的绿茶和以“双山”“秦园春”“秦岭红”为代表的红茶产品连续多年荣获全国“国饮杯”“中茶杯”名优茶评比特等奖和一等奖,品牌价值为4.44亿元。

  融合发展——生态茶城创出特色路

  商南因茶而名,茶叶叠加在文旅康养元素中魅力无穷,张力无限。

  在富水观看《闯王寨传奇》离不开茶;游试马现代农业园区,坐在亭台俯视清泉流水,仰望蓝天白云,一缕飘着茶香的热气与雾霭冉冉升空……

  近年来,商南县积极培育链主企业,不断壮大产业集群,集资本、技术、人才市场要素,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组织形式和线上线下共融共享等新型生产经营模式,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深度挖掘“秦汉积淀”“明清古迹”“茶马古道”和“革命老区”等文化资源,以张淑珍“南茶北移”先进事迹为索引,创作“商南茶歌”,传承茶叶创业及养生文化剧目,进行传唱和展演,讲好商南茶叶故事。

  以文化人,以茶兴业,以旅强基。商南县紧扣打造“康养慢城”目标,在城关、富水、试马、金丝峡等地建设康养度假区。并将茶产业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有机结合,以金丝峡5A级景区为中心,打造多条集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研学实践等多功能旅游线路,开发“茶旅+民宿”“茶旅+研学”“茶旅+康养”等茶文旅融合新业态。

  在政策扶持上,商南县高度重视生态茶城建设,县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县政府每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投入茶叶产业3000万元,积极争取上级茶产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用于扶持品牌培育、宣传推介、电商营销、生态茶园、精深加工、茶旅融合等方面,并吸收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发展。

  “一片茶园一片林,绿色生态屏障在茶林互补中相得益彰,增加了空气湿度,形成了适宜植物生长的小气候。”刘保柱说,“如今,商南许多茶园,已建设成为网红‘打卡地’,带动了餐饮、民宿、娱乐等服务行业蓬勃发展,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观光休闲。”

  融合发展,生态茶城闯出特色路。商南县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走绿色、健康、高效之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全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张蓝图绘到底,灵秀商南展新颜。通过“茶产业链主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把群众牢牢地镶嵌在产业链条上,引导从业者参与基地建设、生产加工、产品研发、产品销售等茶产业链各个环节,全县有5万多人从事茶叶生产、加工和营销,人均增收5000元,茶产业富民增收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实现了企业盈利、农户增收、社会发展的多赢局面。

  “酒香也怕巷子深。商南县虽然是茶叶最佳优生区,但目前品牌繁杂,形不成‘拳头’效应,我们正在申请一个公用区域品牌,以茶为媒,扩大对外开放的窗口,提升商南茶的市场占有率。”陈耀表示。

  • 相关阅读
  • 委员工作室 履职好平台

      “一杯清茶,几张桌椅,有问题进来反映反映,遇到烦心事坐下来聊聊天,闲时来看看书、喝喝茶……”商南县政协委员汪永自从建起自己的“委员工作室”,周围群众有事没事都愿意到...

    时间:11-02
  • 发展黑木耳 蹚出致富路

      本报通讯员 杜金晖 何 静  “目前经济效益还是可以,去年我们种了16万袋黑木耳,毛收入20万元。今年我们扩大到30万袋黑木耳,净收入应该在20万元。”说起村里的黑木耳产业,商南县十里坪镇黑沟村党支...

    时间:11-01
  • 商南构建灵活就业服务体系

      本报讯 (通讯员 代绪刚)今年以来,商南县构建灵活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社会吸纳就业能力和劳动力市场监管水平,加快实施城乡统一失业保险制度,持续稳定和扩大就业。  商南着力破除影响就业的各种不合理限...

    时间:11-01
  • 商南向莲花湖水库投放鱼苗45万尾

      本报讯 (通讯员 代绪刚 万小丹)10月24日,商南县丰安佳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在莲花湖水库库区举行鱼种投放仪式,在商南县水产工作站、过风楼镇、湘河镇等部门负责人及10多名护渔员的监督下,当日投放鲢鱼45万尾,共...

    时间:11-01
  • 商南推进“双百”行动走深走实

      本报讯 (见习记者 程思凡)自“百日提升”“百日督帮”行动开展以来,商南县进一步明确夯实督帮组、提升组、工作团、镇村、帮扶单位、衔接办六方责任,聚焦破解“双百”行动重点、...

    时间:11-0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