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商南县

商南花灯戏与商南民歌

2024-09-26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9月22日晚,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在安庆黄梅戏艺术中心大剧院开幕。本次黄梅戏艺术节是文化和旅游部、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活动,主题为“黄梅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将持续至10月8日。
  商南县剧团新编的小戏(黄梅戏)《春风吹绿茶园村》剧目,被陕西省文旅厅推荐,将参加黄梅戏艺术节的全国黄梅戏小戏展演,这也是商南县剧团第二次参加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
  《春风吹绿茶园村》剧情以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发展茶产业为背景,通过田支书与田嫂间家庭矛盾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喜怒哀乐的故事,塑造了朴实、真实的基层干部形象,歌颂了村党支部书记用智慧、热情和汗水,一心一意带领群众走出一条以茶致富之路。
  商南小戏为何能参加黄梅戏艺术节展演?因为商南小戏属于时长较短的花灯戏,是黄梅戏的姊妹戏。对此,商南县剧团团长程刚给出了专业的解释。
  商南与安庆之间的历史源远流长。史志载:历史上的商南,70%以上的人口来自明、清年间“湖广填陕西”的安庆、太湖流域移民潮。
  为此,曾有一位细心的媒体记者数年前还专程来到商南收录民歌小调,带回安庆给当地黄梅戏机构艺术家做研究,通过比对明确:传唱于陕南260年的商南民歌等地方小调,与孕育黄梅戏诞生的安庆民歌小调同出一辙,同属一母体。这也就找到了今天生活在商南的秦人,不唱秦腔爱上黄梅戏的原由。
  “这位记者叫任祥斌,他从安庆来商南,来了十来次,认真研究商南民间艺术、戏曲以及民歌小调。”程刚说。
  程刚介绍,“语言决定剧种”。因为商南县位于三省八县接合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特殊的语言环境,产生了商南花灯戏这样一个特殊的剧种。由于商南与安庆语言相同,习俗相通,曲调相近,所以商南花灯戏俗称黄梅戏姊妹戏。
  2017年的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展演上,商南县剧团呈送的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奖剧目奖《闯王寨传奇》,演出阵容强大,气场爆棚,当地媒体的评价是“悲喜交加、荡气回肠”。演员谢幕的一刻,舞台上打出的“文化交流振戏曲,同宗寻根续情谊”横幅,瞬间激发了台下观众的血脉亲情,掌声雷动。
  商南花灯戏是陕西地方稀有戏曲,采用山歌、小调、民歌,融合黄梅戏、豫剧、秦腔等曲调而形成,既有北方戏曲的豪迈粗犷,也有南方戏曲的委婉细腻。而且商南花灯戏采用的是民间小调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以展现小人物形象为主,很少塑造英雄人物,后期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塑造英雄人物形象,还借鉴了板腔体的唱腔形式,以丰富自身的艺术张力。商南花灯戏唱腔、过门多用锣鼓伴奏,气氛跳跃,语言通俗,化妆服饰简单朴实,又不拘泥演出场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1982年,商南县剧团以小戏《爷孙赶驴》将商南花灯戏搬上舞台。1983年商南县剧团创作的大戏《桃花运》,展现了农村基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的可喜变化。此时的商南花灯戏,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商南县剧团后又创作了一系列小戏。1990年以后,剧团的表演主要以歌舞为主。商南花灯戏虽也有作品面世,但境况不如之前。直到2016年至今,观众重拾对商南花灯戏的热情。商南花灯戏连续四届参加陕西省小戏小品展演,获得一系列奖项。
  商南民歌数量众多,内涵丰富,生活气息浓郁,为商南花灯戏以及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泉。
  据商南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商南县地理位置特殊,境内居民多为明清两代南北移民后裔,秦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在这里交汇,形成丰富多彩的商南民歌。据普查统计,全县现存民歌有2100多首,已结集出版的民歌有500多首,已编纂出版商南民歌集《山魂水韵》4本,收集商南各类民歌500多首。
  商南民歌就形式和内容看,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山歌、情歌和仪式歌,山歌曲调高亢缓慢,可以边劳动边唱,构词多为五句,别具一格;情歌形式多样,曲调鲜活,内容多为托物寄情、触景生情,充分体现男女之间的生活化、情感化和劳动生活的苦与乐;仪式歌门类多、数量广,包括茶歌、酒歌、喜歌、挽歌和贺彩歌。
  商南民歌的价值突出,是表现普通大众生活、反映当地民俗风情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
  商南民歌世代传承,源远流长,是历史的活化石。北宋诗文革新旗手王禹偁所写的《畲田调》在商南的“饷大工”中仍有流行。这种“一面劳作,一面唱歌”的场面,充分表现了劳动者的苦与乐。
  商南民歌属民间艺苑瑰宝,反映了当地民俗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商南民歌形式灵活、好学易记、传唱广泛,具有较强的文化空间。每年春节,城乡都组织花灯、社火、旱船、舞狮,并演唱民歌助兴。村民盖房、企业开张,都不止一次地大唱彩歌以示庆祝。商南人喜茶,茶歌、酒歌普遍盛行。有人试图以流行歌曲取代,终因不合大众欣赏习惯而昙花一现,这也许就是流行与流传的区别。
  商南民歌在平时也有大市场,比如在婚丧嫁娶的大事中就有人请那些会唱歌的人来唱唱民歌,借以制造气氛,聚拢人气,因此也产生了不少以此为业的专业歌手。老歌手去世了,新歌手又不断涌现出来,各镇甚至各村都有代表人物,他们是民歌的集大成者,对民歌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文化瑰宝的传承更待努力。
  程刚认为,商南花灯戏的发展一直都处在舞台实践上,有关其起源、发展、传承等一系列理论还有待整理和完善。
  商南民歌于2013年9月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商南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受商品经济大潮和当代文化传媒影响,商南县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他们传唱流行歌曲,却不会唱民歌。一些老歌手相继谢世,很多篇幅长的民歌已失去记忆。民歌演唱缺乏平台,民歌传承后继乏人。
  商南县文化馆馆长王玉华是商南民歌的第三代传承人。她认为,经过商南县文化馆在抢救、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南民歌方面的努力,商南民歌如今已经经过了系统收集和整理,但仍需规范化,需要推广和普及。

  • 相关阅读
  • 商南精准服务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

      本报讯 (通讯员 李治军 杨桂卿)“变化非常大,非常明显。原先是企业找到部门办,现在是部门派专人上门为企业办,并且主动与企业对接,提前告知企业要办什么手续,并且帮忙办。”10月8日,商南县项目服务中心主...

    时间:10-11
  • 商南行政检察守护盲道“无障碍”

      本报讯 (通讯员 吴 京)城市盲道被停车位占用、窨井盖阻断盲道、无障碍斜坡缺失……这些往往被忽视的细节,对于行动不便的视障人士来说,却是无法跨越的障碍。为保障特殊群体的出行安全,商南县人民检察院聚焦人...

    时间:10-10
  • 商南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本报讯 (通讯员 代绪刚)“我们村原来没有像样的产业,商南农商银行包扶村里后,根据村里山地多的实际条件,大力发展高山蔬菜,不仅帮助村里发展集体经济,还让群众实实在在增加了收入。”近日,商南县十里坪镇...

    时间:10-10
  • 商南推动城市文明程度和群众文明素质双提升

      本报讯 (通讯员 刘静 李行)“自从市上筹备沙排U19世锦赛以来,全县上下都在积极开展‘迎盛会、讲文明、树新风’文明提升行动,现在我们社区的变化是实打实看得到的,不仅环境更加干净整洁,群众的文明素养也有...

    时间:10-09
  • 商南全力守护校园食品安全

      本报讯 (通讯员 熊启江 周学礼)“食材配送验收程序是否到位?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落实情况怎么样?食品(食材)留样多少克?”近日,商南县市场监管局、县教体局深入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校园餐”安全联...

    时间:10-09
  • 商南全面提升市场 监管服务效能

      本报讯 (通讯员 代绪刚)今年以来,商南县持续提升市场监管水平,加强市场秩序维护,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助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商南县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强化超市、旅游景区、食杂店、农家...

    时间:10-08
  • 商南全力守护“校园餐”安全

      本报讯 (通讯员 代绪刚 熊启江)“食材配送验收程序是否到位?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落实情况怎么样?食品(食材)留样多少克?”9月14日,商南县市场监管局、县教体局执法人员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深...

    时间:09-26
  • 商南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本报讯 (通讯员 尚 鹏)“大爷您好,您身体恢复得怎么样?检查项目合理吗?”这是商南县纪委监委在县医院住院病房开展“廉政查房”的一幕。   近日,商南县纪委监委与患者及其家属面对面交流,对合理检查、合...

    时间:09-24
  • 商南公安全面落实主防警务

      本报讯 (通讯员 何 浩 刘纯清)为基层所队民警配备5G执法记录仪120部、单警装备120套、“一窗通办”设施设备11套,实现全县10个派出所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达标。今年以来,商南县公安局以“枫桥式派出所”创建为...

    时间:09-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