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山阳县

让贫困群众早日过上幸福生活

2019-06-21

来源:

  ——山阳县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早就听朋友说,商洛山阳县有“中国钒都”“西部药乡”之美誉,景色宜人,有“秦岭奇观”天竺山、“千年古镇”漫川关、“百里生态旅游长廊”金钱河等美景,但也是秦巴山区75个集中连片特困县、陕西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易地扶贫搬迁总数接近全市任务一半,是商洛脱贫任务最艰巨的县。初夏时节,正值商洛脱贫工作进入攻坚决战阶段,我们一行对山阳县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采访。

  进入山阳县境内,远远望去,群山逶迤,云雾缭绕,朦朦胧胧,宛若仙境,虽入初夏,但感觉还有一丝寒冷。县扶贫局长李文指着山下的村落对我们说:“我们这里植被非常好,尤其是夏季,满山苍翠,但就在这连绵起伏的群山中,却散布着建档立卡贫困村129个、3.09万户10.73万贫困群众,这是我心里最着急的、最操心的,但是经过我们四年来的艰苦奋斗,贫困发生率已由38.88%降至17.79%,今年计划退出贫困村57个、脱贫1.19万户3.88万人,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的最后胜利”。

厚德奋进干群一心齐上阵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这样深刻的话。“老乡”不富,小康难“全”,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多年来,山阳县培育“厚德奋进”山阳人为目标,强化情感引导,激发内生动力。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增进对群众对党对总书记的感情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满怀对群众的关爱关切之情、对党的感激感恩之情、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敬仰爱戴之情,用心用情用力帮扶,教育引导贫困群众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强化身边典型引导,坚定脱贫的信心和决心。持续宣传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李长庆同志的先进扶贫事迹,激励各级干部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开展“脱贫励志模范”“脱贫标兵”等评选活动262场次,形成了“扶贫有作为、脱贫有实效”的良好局面。同时,创新实施民居改造,采取“政府投、单位筹、干部帮、社会捐”的办法,为1.77万户群众改电改灶、硬化地面、添置家具等,既有效改变了群众的生活条件,又让群众实实在在地看到了自身努力的成果,增强了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

找准路子产业发展稳增收

  在脱贫工作中,山阳县结合县情统筹规划,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的根本之策,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以“大产业”推动“大扶贫”、以“小产业”带动“小农户”,推动了产业兴旺,促进了群众增收,探索出一条招企兴业富民兴县的产业扶贫新路径。

  坚持产业绿色化发展。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突出“一村一品”、长中短期产业相结合,重点发展中药材、食用菌、林果、畜禽“四个全产业链”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光伏、旅游等产业,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和电商产业,形成了大小共存、强弱互补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坚持依托资源、依靠科技,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苏州硒谷公司等科研院所合作,建成核桃实验示范站等省市级研发中心12家、博士工作站3个,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推动原材料基地化、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实现了产业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以品牌打造提升知名度、拓宽销售市场,“山阳核桃”“山阳茶叶”“山阳硒耳”等山地农产品牌持续打响,逐渐成为创新绿色发展和带动群众脱贫增收的“金字招牌”。

  推动产业全链条发展。持续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实行每个产业一名县级干部牵头包抓、一套班子跟进负责、一个工作组具体推进,中药材、林果、茶叶、中蜂等产业基地迅猛发展,累计分别达到54.29万亩、133.68万亩、15.61万亩、4.86万箱,新发展食用菌5000万袋、畜禽497.3万头(只),2.53万户9.84万人受益于产业扶贫,2.41万户贫困户实现中长期产业全覆盖。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把农产品加工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延伸产业链,做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实行每个产业至少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相继建成必康制药、恒瑞肉制品加工、核桃系列产品开发等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推动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坚持种养加、产加销、技工贸一体化推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体验、健康养生等产业,重点引进和丰阳光食用菌、金鸡扶贫等带动能力强、三产融合好的重大产业项目,推动“绿色食品+特色农业”“绿色生产+现代工业”“绿水青山+旅游三产”等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建成漫川古镇、天竺山养生度假小镇等4A、3A景区7个,带动周边20个村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区5个。

  创新产业扶贫新模式。创新推行“三带三创”产业扶贫模式,坚持政府组织出政策、银行贷款投产业、支部引领抓落实、企业带动闯市场、农户参与建基地,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三大带动”,累计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6家、专业合作社776个、能人大户316户。实施金融帮扶、科技帮扶、营销帮扶“三大创新”,成立县扶贫开发移民搬迁投资公司,设立产业专项资金1.2亿元,撬动银行贷款10亿元,吸引社会资本6.8亿元。扎实开展技术帮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中蜂养殖、食用菌栽培等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了陈开选、张治飞等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大力实施消费扶贫,与长安航空合作实施“航空扶贫”,将山阳农特产品送上蓝天;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知名景区合作,推动山阳农特产品进景区;结对帮扶单位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山阳农特产品,并在南京开设“山阳农产馆”;积极实施电商扶贫,发展电商企业44家,村级淘宝服务站120个,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全覆盖,2018年网上销售总额达1.15亿元,成功创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通过实施“三带三创”产业扶贫模式,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谁来带、资金短缺谁来投、技术薄弱谁来解、特色产品谁来销等难题,促使市场主体与贫困群众结实了以产业发展为纽带、以互惠共赢为核心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探索推行“2+X”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县上积极招引德青源、中利腾辉等大企业,建成金鸡扶贫产业园和39.98兆瓦光伏扶贫电站,带动129个贫困村和108个非贫困村参与资产收益分红;各村因地制宜,采取异地置业型、乡村旅游型、资源资产型等十种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县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实现零突破、脱贫退出村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

  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做强工业增就业,大力发展现代中药、绿色食品、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县域工业集中区成功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入驻企业78家,吸附就业和带动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围绕搬迁增就业,在移民搬迁点和群众居住集中的村社,发展社区工厂、扶贫车间、就业基地,建成服装、肠衣护套等加工厂81个,吸纳5300余名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发挥优势增就业,山阳立足建筑业基础优势,制定出台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培育二级以上资质建筑企业16家,年稳定转移就业2万余人,成功跻身“陕西建筑业十强县”,“山阳建筑”品牌持续做大做强;开发公益岗位增就业,设立护林员和保洁员等公益岗位2144个、特设公益岗位387个,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提高组织化程度促就业,成立县镇村劳务工作站,加强与南京六合区开展劳务协作,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岗前培训等模式,将贫困劳动力零散就业转化为有组织的稳定就业。

普惠民生民有所依享福祉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山阳县不畏艰难,孜孜不倦的寻求解决方案,全面落实政策,惠民生、守底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狠抓普惠和特惠政策落实,兜住民生网底,力图把对民众的关怀和服务送到偏远山区上的每一个角落,给每个人带来光明和温暖。

  优先保障教育需求。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持续巩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和省级教育强县创建成果,新建特殊教育学校1所,实施中省改善薄弱学校项目35个,全县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贫辍学。全面落实扶贫助学政策,兑现各类贫困学生资助资金2.36亿元。把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开展职业教育和实用技能技术培训723期4.25万人次,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技能就业。

  有效满足医疗需求。建立健全县镇村医疗服务体系,新建县医院2016年底已建成投用,县中医院迁建工程主体竣工,18个镇办均建立卫生院,239个村卫生室全部达标。狠抓医技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医学类人才204人,确保每个镇办卫生院有5-8名全科医生,每个村(社)卫生室至少有1名有资质的乡村医生。全县贫困人口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慢性病患者签约率达到99.7%,贫困群众合规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

  加大兜底保障力度。全面落实各项兜底保障政策,兑现发放高龄补贴、残疾人补贴和低保、五保、临时救助等各类资金1.47亿元,新建儿童福利院1所,建成敬老院15个、农村互助幸福院145个,兜底保障贫困群众2.55万人。大力实施生态扶贫,兑现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6693万元、退耕还林补助资金7940万元,涉及贫困户1.41万户2232万元。针对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实行新农合、大病保险、民政救助、补充医疗多重保障,救助因病因残贫困群众1.46万人。同时,针对山阳县是矽肺病高发地区,筹措资金,为1199名矽肺病患者每人每月增加500元生活补助。

改善环境齐心协力奔小康

  群众是最朴实的,只有让他们享受到脱贫致富的丰硕成果才是最大实惠。山阳县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它们始终把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作为脱贫攻坚的硬性任务,基础工作来抓,以基础设施大提升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大改善。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多年来,山阳县紧盯“竣工率、配套率、入住率和群众满意度”,全县规划实施的59个移民安置点58个达到入住条件,1个2019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全县12866户易地搬迁对象剩余138户6月底前交钥匙,截止2019年4月底,安置率达到98%以上。

  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保安全。全县5994户贫困户危房改造已完成5933户,剩余的61户即将完工;对1946户非贫困户房屋,采取自筹资金、以奖代补的办法,己完成改造593户,剩余的1021户5月底前可全面完成。与此同时,全面加快旧宅基地腾退进度,完成腾退3880户1250亩。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达标。争取国开行贷款7亿元,实施的129个村国开行支持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建成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等项目1436个;积极争取基础设施项目资金9.79亿元,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8个,“油返砂”整治项目130个;统筹推进109个非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积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农村环境更加美丽宜居。

  这趟采访之旅行将结束,我们也欣闻陕西省2018年脱贫攻坚考核结果出炉,山阳县被评为贫困县中“综合评价较好的县区”。站在山阳黄花岭茶园基地,在这个采用“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的茶园里,每年贫困户可分红14.8万元,务工收入22万元。一阵微风吹过,绿浪滚滚,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夏花香,看着在漫山遍野的茶园中除草、修剪,忙的不亦乐乎的群众,真希望他们早日告别贫穷,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能安心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闲时也能停下脚步,驻足欣赏这身边最美的风景!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