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山阳县

呵护秀美青山赢得“金山银山”

呵护秀美青山赢得“金山银山”

2021-01-14

来源: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通讯员 张宏

  1月6日,正遇寒潮来袭,山阳县延坪镇西河村海拔1100米的深山里,坡上已披薄雪,河沟又结厚冰。但严寒阻挡不了西河村五组村民王光升的干活热情,一大早,他就和妻子杨庆芳忙着打理着房台上堆放的中药材。

  王光升一家曾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如今,他流转土地实施林药立体种植达140多亩,年收入50万元以上。由靠天吃饭到靠山吃饭,穷了几十年的王光升,尝到了绿色产业的甜头。

  近年来,山阳县在精准脱贫规划中,精心呵护每一座秀美青山,因地制宜勾画出药、果、菌、畜等绿色产业蓝图,赢得了一座座“金山银山”。

坡岭长满了““摇钱树摇钱树”

  站在黄花岭上,指着岭南岭北满目“绿色银行”,南宽坪镇甘沟村支部书记李业宏乐呵呵地说:“板栗林下套种茶树,春季采茶,秋季收果,赚钱就是快。”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阳,走绿色发展之路,只能在山上做文章。因而,强药、稳果、扩菌、优畜成为县委、县政府的精深布局。在推动林果产业规模化发展上,山阳县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三大带动”,推行金融帮扶、科技帮扶、销售帮扶“三大创新”的“三带三创”产业扶贫模式。

  生态带来效益,实干换来荣誉。据了解,山阳县以核桃、板栗为主的经济林产业面积达133.68万亩,其中核桃65.3万亩、板栗50.3万亩,桃、樱桃等水杂果18.08万亩,林果产业实现年产值5.9亿元,带动贫困户2.5万户,户均增收3500元左右。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带动贫困户8600户,户均收入2000元。

撂荒地生出了““金疙瘩金疙瘩”

  “几十年前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村民到处开荒种粮,结果越是破坏越是穷,薄地根本长不出好庄稼。”以前生态破坏的欠账,王光升用了几十年的摸索,终于算清了。

  10年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王光升,就开始在自己地里试种药材,收成比种庄稼好几倍。3年前,王光升又争取扶贫贷款10万元,流转土地140亩,在斜坡沙地栽培天麻,在撂荒地种植苍术、白芨、柴胡等中药材。

  “别看这些不长粮食的薄地,刨出来的全是‘金疙瘩’。”王光升说。在山阳,像老王一样依靠中药材种植的成功事例还很多。为了扶持中药材产业,山阳县争取资金500万元,用于示范基地建设、动物性中药材发展、野生中药材抚育管护等补助,将林产业推向“快车道”。“十三五”期间,山阳县累计中药材面积发展到54.29万亩,年产值近20亿元,农村人均药业纯收入近3000元,带动贫困户3.1万户,户均增收8000元。

老百姓端上了““生态碗生态碗”

  为管好山林,保护资源,让生态效益持续放大,群众收入不断增加,山阳县选聘1714名群众转型为生态护林员,端起了“生态碗”,年发放护林员工资900多万元,户均年增收5280元。兑现生态效益补偿42193户222.3万亩2393.1万元,涉及贫困户11939户60.3万亩534.1万元,户均增收447元。

  念好“山字经”,打出“特色牌”。山阳依托生态优势,开发旅游项目,让不少群众又吃上“旅游饭”。“几年前,谁能想到我们这还能成为旅游打卡地。”法官镇法官庙村姚丽说,这几年,她家的红薯粉条总被游客争相购买,山里货在家门口就能卖上好价钱。生态旅游让这个曾经的贫困户,年收入由2万元增长到8万元,如今成为致富带头人。

  据了解,山阳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全县发展农家乐集群4处,150多户,家庭旅馆100多家,酒店、宾馆、民宿总数750多家。年接待游客超9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50亿元。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