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山阳县

山阳小摊点衍生创业就业大舞台

2022-07-12

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本报通讯员 张 宏 陈丰产

  一阵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划破了清晨的宁静。山阳县城最大的移民搬迁小区——丰东新区楼下,一缕缕热气腾空而起,一家家小吃独具特色,学生、上班族、附近居民迎着早晨的第一缕阳光,从四面八方围拢而来,让城市的生活味道更加浓郁。

  “水煎包子、豆腐脑”“广东肠粉尝一碗”“米皮、稀饭、肉夹馍”……小摊点商户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一张张真诚的笑脸、在朝霞中愈发灿烂。

  以前,山阳县丰东新区的大门前,由于群众占道经营、乱搭乱建、乱摆乱卖,显得杂乱无章,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被城管部门按下了“暂停键”。

  今年以来,山阳县统筹镇办、村(社区)资源,迅速启动“五小经济”抓点示范工作,小商贸、小摊点成为解决易地搬迁群众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举措。县上相关部门在赴甘肃省东乡县考察学习易地搬迁后续就业帮扶经验后,迅速启动建设宏祥小区就业实训基地,及时制定出台《稳岗就业扶持办法》,推动易地搬迁剩余劳动力创业就业增收致富。至此,小摊点、小商贩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下正式归位,早市夜市再次按下“重启键”。

  “每五个摊位分成一个小组,推选一名组长,安排轮流值班。摊位卫生由摊主负责,每家配备一个垃圾桶,随时清扫不留垃圾,每天收摊时用洗洁精清洗一次地面。”山阳县城关街办丰东新区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汪炳智说,“有人气就有市场,目前很多业主都有租门面、摆地摊的想法。”

  在政策扶持上,山阳县制定出台《山阳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期间发展产业到户扶持办法》,对自主创业的脱贫户、监测户,按照创业补贴政策予以奖补;对自主发展小商小贩、小吃摊点、小型作坊等,达不到创业补贴政策标准,但连续合法合规经营3个月以上,且脱贫户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1万元、监测户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5000元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补。

  政策东风进万家,一石激起千层浪。据介绍,现在丰东新区宏祥小区登记在册人数18970人,实际入住人口已经超过2万人。目前,主动要求设点卖早餐的有25家,卖菜贩运水果的有40多家,摆地摊销售小商品的不计其数。

  今年48岁的王河财,2019年从王阎镇蜡烛山村搬迁进城,他一直在忧愁,离开了土地吃什么?搬到城里无业可从干什么?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可他没有想到的是,政府早就在搬迁后持续帮扶上布下了“一盘棋”,县人社局与培训机构签订协议,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让每一个人掌握一门“看家本领”。

  2021年2月,王河财在政策激励下,学会了水煎包、豆腐脑和胡辣汤的烹饪手艺后,在小区门口摆起了早餐摊点,他的营业额最初一天仅卖几十元,现在每天已经突破300元。“我以前经常外出打工,不稳定,干一干、歇一歇,一年下来挣不了几个钱。现在经营一个小摊点,比在外面漂泊打工好多了,家里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王河财说。

  实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为留守人员“充电”赋能,提供更多的创业就业岗位,是山阳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

  “政府免费为饮食从业者办理健康证,还在小区中心位置规划了3米宽、4米长的摊位54个,带动65户152名搬迁群众经营小摊点实现增收。”汪炳智说。

  小摊点衍生创业就业大舞台,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3年前从小河口镇搬迁而来的王家喜,万万没有想到住到城里还能做投资少、风险小、门槛低的饮食生意。为了学到一门技术,王家喜专门让妻子潘连梅学习肠粉制作,每天凌晨3点,他就与妻子起床备料、加工、出摊。“政府给搬迁群众办了大好事,我们摆摊才20多天,每天收入100多元,市场火起来了,以后生意会越来越好。”王家喜对未来的前景很自信。

  在宏祥小区宽阔的人行道边,黄漆框定的长方形摊位一字排开。清晨漂浮烟火气,傍晚遍地小商品,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手摇扇子,在乘凉中增加额外收入,他们说,党的政策太好了,让这些无劳动能力的人也搭上了幸福“末班车”。

  • 相关阅读
  • 山阳建立“工作清单”机制加快项目建设

      本报讯 (通讯员 叶敬礼)全市“三百四千”工程奋力赶超行动实施以来,山阳县联项目精准服务工作专班县发改局紧盯重点项目建设,推行“工作清单”机制,以“包联重点项目工作清单”...

    时间:07-1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