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查看刘庄村香菇大棚灾后修复情况
4月24日清晨,山阳县两岭镇刘庄村的香菇大棚园区里,新换的棚膜在春风中簌簌作响。农户张洪拴攥着刚收到的理赔单,正带着工人更换钢架。
“90750元理赔款3天到账,比咱预想的快多了,有了这笔钱,30个受损大棚都能修整到位。”这位庄稼汉望着修复中的大棚,眉头渐展。这场政保联动的救灾行动,始于12天前那场突如其来的9级大风。
4月12日凌晨,睡梦中的张洪拴被狂风惊醒,9级大风像刀子一样扫过两岭镇,塑料大棚的骨架“咔咔”作响,屋顶瓦片噼里啪啦往下掉。其实,狂风肆虐的不止两岭镇,山阳县的户家塬等5个镇(街道)的农田都没能幸免:4户设施大棚的棚膜被扯成碎条,钢架扭曲得像麻花;3户农房屋顶瓦片被掀飞,漏下的雨水在屋里积成小水洼。据统计,此次灾害造成7户农户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万元。
灾情发生后2小时,由县农业农村局与安盟保险组成的应急指挥部已在两岭镇成立。无人机盘旋在受损大棚上空航拍建模,查勘员踩着泥水逐户丈量,AI定损系统与人工复核同步推进。“36小时完成7户核损,预赔付机制让首笔30万元当天到账。”安盟财产保险有限公司负责人马浪介绍,为不耽误春耕,安盟保险推出“预赔付+全过程”服务,同时政保联动实行“查勘定损、技术指导、重建规划”三同步工作法。
很快,张洪拴等农户签署了理赔确认书,当天30万元预赔付款到账。针对设施农业修复的专业需求,县农业农村局同步派出12个联镇包抓单位,现场指导加固棚体、更换新型抗风膜。两岭村党支部还组织起“党员帮帮团”,20多名党员群众义务投工投劳,7天时间完成所有受损大棚的主体修复。
“这次救助实现了三个‘零’,查勘定损零遗漏、理赔支付零延迟、技术指导零距离。”县农业农村局产业办主任张阳说,为构建长效机制,政府与保险公司联合推出“智慧农险+”计划,在全县设施农业园区加装气象监测设备,建立灾害预警信息直通机制,持续做好应灾防灾工作,将应急救助机制转化为长效保障体系。
在高坝店镇君子涧村,村民孙俊民的大棚已修复。“保险公司不光给赔钱,还带着建筑师傅来看房,说这房梁得加固,不然下次大风还扛不住。”他边掰着指头算边说,“报案当天查勘员就到了,5天理赔款到账,连修复方案都给我想好了,比自家亲戚跑得还勤。”
据悉,截至4月28日,7户受灾农户均已完成理赔手续,30多万元赔付款全额到位,设施农业修复率达100%。
张洪拴特意在新棚门口挂了幅红横幅,金黄的“政保联手护民生”7个大字格外亮眼。“以前总怕天灾砸了饭碗,现在知道背后有政府和保险兜着,咱发展香菇产业的底气更足了!”他轻轻抚摸着菌棒,眼神里满是期待。晨光透过棚膜,洒在这片重获生机的土地上,孕育着新的丰收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