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商州区

《虞初新志》中的商州异事

2025-11-10 08:00:06

来源:商洛日报

  近读清代张潮所辑《虞初新志》,发现其中收录了一则发生于商州的故事,情节曲折,意蕴深远,颇可一述。
  《虞初新志》为清初张潮选编的短篇小说集,成书于康熙年间,收录内容以人物传记与奇闻轶事为主,选录标准强调“事奇而核”“写照传神”。张潮,字山来,号心斋,歙县(今安徽黄山)人,自幼聪颖,“好读书,博通经史百家言”,弱冠即补诸生,文名远播,然屡试不第,遂“以赀为翰林郎,不仕”,闭门著述,作品涵盖诗、文、词、曲、笔记等数十卷。《虞初新志》共20卷,随选随刻,历时20余载方成完帙。
  “虞初”原为汉武帝时人,曾据《周书》改写小说性质的《周说》900多篇,被张衡《西京赋》称为“小说九百,本自虞初”,后人遂以“虞初”指代小说。明代已有《虞初志》一书,汤显祖、邓乔林亦分别撰有《续虞初志》《广虞初志》。张潮之后,郑澍若又编《虞初续志》,形成一系列以“虞初”为名的短篇小说选集。
  《虞初新志》卷十七《物觚》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康熙三十一年(1692)及次年,陕西连续大旱,颗粒无收,百姓纷纷逃难,饿殍遍野。渭南农民赵午,在卖掉儿女后,家中仅余老母与妻子,存粮即将告罄,只得携母带妻,担着锅具余粮,加入逃难队伍,欲往湖北湖南一带谋生。
  一路上,赵午挑担前行,妻子王氏搀扶年迈的婆婆,步履艰难。王氏对婆婆恪尽孝道,赵午却嫌老母行动迟缓、食量不减,渐生厌弃之心。
  康熙三十二年(1693)4月,一行人进入商州境内,山路崎岖难行。赵午放下担子,对王氏说:“老太太走不动,你搀扶也辛苦。不如我们换一换,你挑担先行,我扶她随后。”王氏应允,挑担先走,于路旁歇息等候。不久,只见赵午独自快步赶来,王氏惊问婆婆何在,赵午答:“随后便到。”王氏怒责:“龙钟老人,怎能让其独行?”言毕便将担子交给赵午,欲返回寻母。赵午大怒,连掴王氏数十耳光,仍无法阻止,索性不顾妻子,独自挑担离去。
  王氏沿原路折返,在一处僻静之地,见婆婆被绑于树上,面朝树干,口中塞满泥土,气息奄奄。她急忙解绳掏泥,又以山泉灌救,婆婆方才渐渐苏醒。
  经此折磨,婆婆身体更为虚弱,无法行走。王氏遂背负婆婆,蹒跚前行。行约二里外,忽见地上散落担子与衣物残骸——赵午已遭虎噬。王氏仰天痛哭:“天也!赵午弃母,逆天悖理,终遭虎噬,实乃天意报应!”路人闻之,无不唏嘘叹息。
  其时,商州知州戴良佐正在龙驹寨赈济灾民。王氏背负婆婆行至此处,疲惫不堪。戴良佐召问情由,深为感动,赠以银两,劝其携婆母返回渭南,勿再漂泊。王氏感激涕零而归。
  此故事原出于清人钮琇《觚剩续编》卷四《物觚》,题为“噬逆”。钮琇,字玉樵,吴江(今江苏苏州)人,拔贡出身,康熙年间曾任陕西白水知县,并代理蒲城知县。其人好游历,喜著述,撰有《临野堂集》《觚剩》及《觚剩续编》等。据乾隆《同州府志》载,其《觚剩》“秦觚”部分即任职白水时所撰。光绪《新续渭南县志》亦收录此则故事。
  故事中的商州知州戴良佐,历史上确有其人。据雍正《陕西通志》及乾隆《直隶商州志》等载,其为汉军正红旗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至三十六年(1697)间任商州知州,曾捐银购地,以租金资助贫困学子。虎患一事在旧志中也时有所见,乾隆《直隶商州志》卷十四就曾引述《玉堂闲话》,记载了商山道上猛虎伤人,行旅机智逃生的故事。山阳县户家塬镇有地名杀虎岭,即因清代曾有勇士杀虎于此而得名。
  张潮编选《虞初新志》的一大特色,在于篇末常附批语,借以抒发己见,或评事论人,激昂慷慨;或赏文析笔,咨嗟咏叹。然此则故事之后,竟无片语评点,不无遗憾。
  这则故事堪称清代民间道德叙事的典型代表,通过善恶分明的人物塑造与因果报应的情节设计,强化了传统孝道伦理。叙事节奏紧凑,张力迭起;文化意涵上,则以“虎噬逆子”的超自然惩戒,折射出民间对道德秩序的朴素信仰,以及在极端生存环境下对人性与伦理的深刻拷问。其背后真实的历史背景,更使故事超越单纯的道德劝诫,成为观察古代社会灾荒应对与伦理秩序的一扇窗口。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