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之窗讯(樊 涛)后进村整治工作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山阳县杨地镇“五举并进”扣准后进村发展脉搏,全面撬动后进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因村制宜谋对策,找准后进村“前进路子”
要坚持先“断疾”后“施药”,始终把因村施策作为后进村整治的关键所在。一是“初诊”定症。要针对后进村的不同情况,积极应对,安排干部分片包干、指导联系开展后进村整顿工作,积极引导后进村组织“自诊”,注重镇党委“把脉会诊”。二是“复诊”核查。抽调相关部门优秀干部组成工作组驻村调查,通过深入村组,串家走户等方式与干部、群众交流,获取最真实的资料,确保“断症”的全面、深入、真实。三是“对诊”下药。要依“诊断”寻“病结”,细化工作目标、任务、举措、方法,分类建立工作台帐,明确整顿任务、时限要求、责任到人,坚持“一村一策”或“一村多策”,做到量身定制,保证整顿工作取得实效。
二、因材施用强队伍,提供后进村“发展人才”
加强村级班子队伍建设,始终是后进村整顿的重要力量。一是培养“领头雁”,打造领导人才。根据个人阅历挑选熟悉基层工作的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通过集中培训、跟踪指导、促学促进等方式,使“第一书记”尽快进入角色,打开工作局面。二是整治“庸”“懒”“散”,助长本土人才。推行“第一书记”和村干部绩效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本人工资挂钩,充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达到整治“庸”“懒”“散”、综合提升本土人才素质的目的。三是加强驻村工作,巧用驻村人才。要着力提升群众对驻村干部的满意度,致力将驻村干部打造成后进村的“不走工作队”,将后进村打造成驻村干部的“成长实验田”,确保驻村干部“沉得下心、使得上力、干得成事”。
三、分类转化重实效,总结后进村“整顿方法”
要坚持分类攻坚、逐个击破,始终把分类转化作为后进村整顿的有力抓手。一是治“软”,建章立制强组织。对于后进村组织软弱涣散的“软”村,切实提高后进村规范化管理水平,促进后进村达到标准,建立和完善议事决策、联席会议、民主评议等制度,使办事依章、提事依规、议事依则。二是治“穷”,培育产业强经济。将“治穷”与“精准扶贫、双包双促”工作紧密结合,注重培育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穷”村,要注重以特色产业发展带动村的发展,增强后进村经济实力。同时,依托创业贷款和政府贴息的扶贫小额贷款等项目,在产业发展中扶持、培育一批农村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形成示范效应,带动集体进步。三是治“乱”,转变风气强秩序。对于矛盾问题较为集中的“乱”村,要建立起镇村维稳体系以化解纠纷,维护良好秩序,达到“作风改变、村风扭转、民风转变”的目的。对家族、宗派、黑恶势力干涉村务及治安现状欠佳的后进村进行综合治理,对以身试法、渎职乱纪的村干部严惩不贷,坚决抵制歪风邪气。
四、强化帮扶聚合力,充实后进村“赶超力量”
要强调多方联动多方参与,始终把强化“精准扶贫、双包双促”作为后进村整治的重要支撑。一是加大“输血”力度。要结合“精准扶贫、双包双促”和基层党建“结对子”等活动,促进帮扶单位与后进村“一帮一”结对共建,开展“四帮四送”,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对薄弱村进行全方位支持,帮助薄弱村实现“赶超”。二是增强“造血”功能。要积极推动帮扶方式由救助式向开发式转变,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为后进村找发展路子、制发展规划、扶主导产业上来,切实增强后进村的自主发展能力。三是健全“固血”机制。借鉴帮扶单位已有标准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定期组织“三公经费”清查,规范村级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制度,财务运行要严格监督,切实为后进村经济发展强体“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