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视和互联网的兴起,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度繁荣的“小喇叭”出现“销声匿迹”现象。近年来,我县在意识到 “小喇叭”在传达国家政策、普及法律知识、指挥应急转移和传播致富信息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开始投入资金恢复重建农村广播阵地。 “十一五”以来,我县结合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建设,先后在全县所有镇、行政村、社区、以及部分自然村建起了广播室,并且有部分行政村还建立了防洪广播预警系统。通过“小喇叭”实现了收听中央、省、市、县广播节目的无线全覆盖。
“小喇叭”打破乡镇信息获取瓶颈。以前,县、镇、村、组相互之间传达信息,都是通过电话、电脑、手机信息或者通过微博微信的方式,但发现存在局限性,特别是到了村一级,只好逐个打电话向村干部传递信息,再由村干部传达给群众,或者将一些公告贴在村里,但这又很难保证每个村民都能看到,而且浪费时间。农民了解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渠道非常有限,获取相关信息受到严重影响。现今,有了“小喇叭”广播室做宣传,极大的丰富了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农民群众可以随时随地、直观的获取各类信息。
“小喇叭”催生群众走上致富之路。我县不断创新“小喇叭”模式,通过“小喇叭”搭建“远程教育”平台、“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使群众接受教育不受时空限制,即便在田间地头也可以一边劳动一边受教。同时,根据群众需求,利用“小喇叭”向群众广播相关新技术。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育了一批新农村建设“领头雁”、一批“双带”党员、一批致富能手。今年以来,全县通过“小喇叭”宣传,受益党员群众达15万余人,利用“小喇叭”播报天气预报、各类通知300余条,传授农村实用技术、各类信息千余项,有力助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真心地觉得这广播响得好,给我们传送了党的政策和技术信息,可以一边劳动一边学习,村里的广播还能及时广播防汛、防火通知,越听越想听!”凤凰镇银桥村支书卢秀华如是说。
“小喇叭”助推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为尽可能大的发挥“小喇叭”的大作用,我县还积极整合基层组织、农业农村、惠农政策、平安建设、法律法规、文化生活、健康知识、生态乡村、安全生产等相关内容,制作宣传教育碟片,下发至各乡镇、各村适时播放,让群众足不出户就知晓天下事,共享社会发展新成果。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丰富的知识内容传播,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粮食丰富了,社会文明和谐程度提高了,小康生活更有盼头了。如今,我县“小喇叭”被群众形象地称为“新农村空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