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背梁日出
提起秦岭旅游名县柞水,人们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是“绿色”。如果说秦岭是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那么柞水就是镶嵌在秦岭之巅的一颗“绿宝石”。干净整洁的县城和乡村、变幻无穷的奇山胜水、服务至上的休闲驿站、商贾云集的古老小镇点缀在柞水这一方风水宝地间,犹如一幅水墨画卷美不胜收。
近年来,地处秦岭南麓的陕西省柞水县,围绕省级旅游示范县创建目标,坚持“大秦岭山水、大循环线路、大手笔建设、大文化氛围、大宣传营销”的发展思路,在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精品景区和提升全域旅游服务体系中大力发展旅游业,“城在绿中、水在园中、房在林中、人在花中”的生态景观随处可见,并且通过先进的发展理念以及创新的管理方式,造就了如今交通便捷、看点颇多、酒店林立、服务设施完善、旅游秩序井然的美丽柞水,唱响了“秦岭山水、美在柞水”旅游品牌,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2014年,柞水实现全年接待游客489.4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4.95亿元的骄人成绩,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9.7%和14.2%,旅游业综合收入占全县GDP的38.9%,人均旅游收入16169.79元,旅游从业人员达到5281人,占城镇就业人口的31.21%,柞水旅游产业已迈入提档升级的新阶段。
政府主导开创示范县创建新局面
柞水深藏于秦岭之中,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素有“天然氧吧、城市之肺”之称。境内有国家森林公园牛背梁、西北一绝柞水溶洞、商贾云集的凤凰古镇、柞水“美丽乡村”等,融“名山、名洞、名镇、名村”于一体,被誉为“终南首邑,山水画廊”。
守着一方奇山秀水的山区穷县柞水,长期以来却因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养在深闺人未识”,经济支柱仅能靠有限的一二产业,县域经济在全省排名一直靠后。
当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春风吹到柞水,这一深藏在秦岭深闺里的绿色明珠逐渐揭开面纱,走向市场。西康铁路和西柞高速的开通,使柞水融入了“西安一小时经济圈”,为柞水旅游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巨量的旅游人潮,为柞水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混乱”:吃饭无座、住宿无处、交通拥堵、停车无地、游览单一、购物无店、投诉不断,游客满怀希望而来,却失望而归。
2012年5月,柞水县启动陕西省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后,柞水县委、县政府快速成立了旅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在营盘、石瓮、凤凰等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的镇设立了景区管委会(管理处);明确了“结构围绕旅游调,环境围绕旅游创,城市围绕旅游建,文化围绕旅游兴,全县围绕旅游动”的工作思路,提出了“一个核心”、“三个结合”、“五个转变”,举力发展全域游、智慧游。
为了夯实创建基础,结合县域实际,柞水制订下发了《柞水县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细化了25个涉游单位的23项工作任务;建立了联席会议、项目包抓、督查通报和考核奖惩等制度,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旅游工作机制和工作氛围。
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柞水首先从规划抓起,编制了《柞水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西安第二生活区规划》等指导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以及《营盘生态旅游产业园规划》、《柞水县凤凰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区域性规划,明确了柞水旅游游憩颐情、康体养生、购物消费、异地养老的四大功能定位、“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发展理念和“三廊六区九点”的产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