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县开展“双包双促”精准扶贫亮点扫描之二
丹凤县认真研究当前推进城镇化大背景下农村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县委、县政府着力于为每一个贫困户“号准脉”,找出造成贫困的“病根子”,坚持“六策结合”,开出综合疗法的增收“良方”,确保区域有优势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包扶工作做到政策、信息、项目、资金、技术等“五到位”,以恢复贫困户的自我造血功能,形成“脱贫——致富——不返贫”的良性循环的致富路子。
而今,以精准扶贫为主旋律,一出出融陕南移民、美丽乡村、产业园区、消费市场培育、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综合改革等为一起的改革发展连台好戏,正在丹水凤山间高潮迭起。
推进规模经营:园区带动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搭平台
丹凤县把培育地方优势产业作为实施精准扶贫“长效药”,做强优势产业、做精特色产品,打造“产业航母”,带领产业户进入大市场,以实现持续既增产又增收。
面对贫困户由于自身“先天不足”,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在发展产业中畏首畏尾。丹凤县围绕实施精准扶贫,制定了“十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实施方案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政策,以形成促使贫苦户发展产业的体制机制支撑。县上立足优势资源,按照“建园区、引龙头、扶产业、扩基地、带农户”的思路,建立产业园区,围绕打造肉鸡、生猪养殖和核桃、中药材、食用菌、茶叶种植等“十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使更多的贫困户吸附在产业链条上。
而今,一批规模化生产经营的龙头企业,已成了刚通过搬迁进城的贫困户就业增收的“新天地”。在西北地区叫得响的华茂牧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已形成了肉鸡种鸡养殖、鸡苗孵化、物流、基地养殖、熟食品加工等肉鸡全产业链,肉鸡养殖规模达5000多万羽,养殖户纯收入8000万元。新开张的肉鸡深加工厂“十三坊”成为全市农业的新亮点,吸收了近200名移民从农民摇身一变成为了产业工人。全县已建成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11家,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275个。在竹林关、龙驹、商镇、棣花等“四大园区”,已实现“接二(产)连三(产)”的融合式发展,旅游业、商贸流通更是唱了主角,也让许许多多的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形成了移民不致穷、增收不断路的态势。
而像在庾岭窑沟村、峦庄镇街坊村,蔡川镇的蔡川、皇台、太子庙等不少村,毛坪村、何家店等一批扶贫示范村,通过专业合作社承载和大户引领,推行“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引导群众发展特色养殖、食用菌、苗木繁育、茶园等规模经营,形成了“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
双槽村在精准扶贫中采用这一模式引导46户特色养殖户组建丹凤双槽畜牧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并采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方式,实现种苗投放、规划设计、技术服务、产品回收、品牌销售一条龙服务,先后注册认证“星河”无公害生态猪和雄丰“宝贝蛋”绿壳蛋产品。
破解投资难题:施与真金白银降低贫苦户创业金融风险
丹凤县突出金融扶贫作为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中的突破口,按照“财政主导,市场运作,机制创新”的思路,瞄准贫困村和贫困户,以增加投资信心,帮助贫困户化解创业的“第一难题”。
丹凤县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极高的扶贫政策,通过创新抵押担保风险分担机制、互助资金投融资机制,对有发展条件和有脱贫愿望的贫困户提供小额、短期、免担保免抵押的担保贷款,并全额贴息。鼓励贫困村推行“专业合作社+互助资金协会+贫困户”的帮扶模式,通过培育主导产业将贫困户发展为专业合作社会员,通过干部捐资和单位赠股的形式,将贫困户吸纳为互助资金协会会员,由专业合作社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的方向问题,由互助资金协会解决贫困户的资金周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