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环境管理体制得到完善。2014年,各镇成立了环保工作站,实行了镇政府环境质量属地管理,2015年在全县实行网格化管理。在小岭工业区成立了环境监察中队,建成了县城大气自动监测站。全县环保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二是各项环保制度全面推进。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申报和收费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全面施行。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工业区规划环评。入园项目环评率达到98%以上,环保“三同时”竣工验收率达85%,投产企业排污费缴纳率100%。
三是环境污染有效控制。建成了县城污水收集管网、污水处理厂投入正常运营。工业企业按照环保“三同时”要求配套新上了污染治理设施。农业和生活污染问题受到重视,并开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城乡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全面划定,并依法开展了挂牌保护。“十二五”期间,我县环境质量达到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县域河流水质良好,主要水体的干佑河、社川河和金钱河水质由“十一五”的Ⅲ类上升到Ⅱ类。
四是环保投入大幅度增长。十二五期间,争取国家和省级环保专项资金4000万元。各企事业单位投资近2亿余元,对辖区所有排污的企业进行了污染治理,全部实现了污染物达标排放。
五是环境执法力度明显加强。一年一度一个重点的环保专项行动持续开展,一批环境严重违法的建设项目受到查处乃至关停。全县十二五期间,共关停环境污染严重治理无望企业生产线和“十五小”、“新五小”企业15家,环境执法趋向常态化。
六是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由“十一五”的328天增加到2015年的350天,实现了让群众呼吸上清新空气的目标。医疗机构的医疗废水和医疗垃圾实现了正规化处理。
七是畜禽养殖污防取得实质性进展。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分散饲养和家庭饲养的传统生产方式,实行了畜禽粪便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促进了无公害蔬菜和林果的生产,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八是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重点在工业园区以及高污染排放、高资源消耗的行业和龙头支柱企业,精心选择试点,优先发展循环经济模式。选矿废水实行了循环利用,尾矿实行了综合利用,余热回收,既节约了资源能源,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九是污染减排效果明显。“十二五”期间,污染减排因子由“十一五”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2项,增加到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4项。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三大减排措施不断完善,每年均实现了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
十是环境宣教更加深入。紧密围绕全县的环保中心工作,通过每年的“6.5”世界环境日、环保世纪行、环保志愿者活动和绿色单位创建、绿色学校、绿色单位、生态县、镇、村的创建和环境警示教育,拓展了环境宣传教育的社会层面,提高了全社会的环境意识。环境问题从未像现在这样受到普遍重视,加强环境保护已形成全社会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