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11日是个星期日,一大早,笔者和洛南县发改局包扶组老梁一行5人,从县城出发前往去灵口镇程湾村开展贫困户识别工作。
洛南县灵口镇程湾村是发改局今年脱贫攻坚的包扶村,这个村距县城30多公里,是原庙台乡白楼村和灵口镇程湾村合并后的村,全村共有13个组、346户、1241人,居住在狭长的三条沟里,从村头到村尾相距40多里。
程湾村不通班车,一座吊桥是进村的唯一通道,小车过不了洛河,只能停在公路上,前几次发改局的同志走村入户坐的还是村干部的摩托车,正当我们为进村发愁时,看到了洛河上用涵洞架起的临时桥,大家喜出望外,一问才知这是局里帮扶给的1万元搭成的便桥,局里的同志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
9点50分左右,我们来到了程湾村宽坪组,组干部家贵已招呼群众在院子等候,村支书冯俊鹏讲明来意,宣读了镇上规定的贫苦户识别标准,这时老梁一板一眼的讲起了他的贫苦户识别“十看经”,大家都觉得编的实在,好用,符合农村实际。
等到村民们明白了标准,这时,村干部给大家发了笔和纸,让大家写出组上最困难的几户贫困户,经过现场发票、记票,最后统出了得票集中的焦满良、李志强等4户贫困户。
这时,冯支书发话了:“还有没有比这4户更贫困的?没有了大家碰一声”。大家都说:“没意见”,最后当场进行公示。
按照镇上的要求,到会的21户群众都按了指印,一旁的建军忙个不停,他要把按了指印的记录、会议现场和墙上的公示拍照传到镇上,以证明我们发扬民主,经准识别没走过场。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12点钟,村上为我们在农户家安排了一顿便餐,吃着香喷喷的糊汤饭、酸菜,和主人拉着家常,使我们又回忆起了十多年前在乡镇工作的经历,同时也感受到了脱贫工作的重要性。
饭后我们按要求向农户付了钱,但纯朴好客的村民说什么也不要,最后经过我们再三解释,这是上面的规定,才收下了钱。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白楼组,这里是原合并村的村委会,人口较多,意见难统一,投票中有3户票数相同,这可难住了包扶组,最后还是老梁有经验,把并列的三户重新进行投票,三选一,最后选中的是黑娃一家。
村支书老冯发话了:“大家看选的准不准?”组干部说:“黑娃一家两个学生,一个上建筑大学,一个在城里上高中,家里生活困难,负担很大,把他家定为贫困户合适”。
就在我们就要离开白楼组时,有位村民要求把他家也列为贫困户,原因是明年孩子考大学怕不是贫困户领不到大学生救助,包扶组和村干部把确定贫困的标准又向他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终于做通了他的思想工作。
随后,我们又相继跑了狮子坪、程湾等几个组……
晚上7点钟,位于秦岭腹地的程湾村已是零下5度,一身疲倦的我们又来到村委会办公室召开会议,按照“村评、村审、村公示”的原则,会同包村领导和包村干部,对贫困户再一次进行审核。会上,各组把推选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包扶组又征求了大家的意见,大家都没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