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基础设施差,生存条件劣。三个村地势2个山区1个丘陵,进村主要道路为水泥路,但村内主要道路为沙石和土路,村内主要道路均没有通路灯。三个村仅有一个村有小学和幼儿园,3个村有2个村没有通有线电视和宽带互联网,3个村均没有养老机构,群众生活生存条件恶劣。
二、“空心村”形成原因
一是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跟不上。早期规划未跟上,村集体经济长期发展落后,无资金投入旧村庄改造,致使村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滞后,村民纷纷到外部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方去落户,保安镇蒿坪村地处高山之巅,无饮用水,村内既无小学又无幼儿园,自然环境恶劣,吃水靠雨水积存,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内390座房屋中闲置一年以上的占到18.7%,全村23.5%以上农户全家外出,23.3%的人口全家外出,全村三留守人口170人,占户籍人口的13.2%。
二是住房建设混乱,土地政策执行差。许多村民建新房而未拆除旧房,占新基不退老基,存在批少占多、未批先建现象,对空置户缺乏应对举措,盘活难度较大。土地城建部门下乡服务成本较高,监管缺失,部分农民随意新占耕地,造成原有宅基地长期闲置。
三是中生力量转移,进城入镇步伐快。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中首要就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我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推动城镇化进程。2014年,洛南城镇化率达到51%,进城落户1.17万人,随着部分外出务工先富起来的村民为改善居住条件,通过购买等形式在村外公路旁建起楼房;一部分外出经商农民,在县城站稳脚跟后,举家迁往城镇生活,城镇吸引力增加,各项就业、就医、就学、文化等环境条件良好,加之中心集镇建设步伐加快,大量村民纷纷迁到村外生活,“空心村”现象日趋加重。
四是精准扶贫推进,移民搬迁集中化。2011年洛南实施陕南移民搬迁以来,共安置移民15200户60800人,使一些祖辈深居高山老林、自然环境恶劣、不适宜人居住的农民相继搬出深山,走向中心集镇,原行政村人口逐步减少,形成空心村。2014年,洛南陕南移民搬迁政策促使“空心村”形成步伐加快,先后建成集中安置点18个,安置移民2800户11258人,移民搬迁呈现集中化、白热化。
五是新老思想交锋,坚决留守老龄化。新生一代与老一辈父母对于传统观念产生矛盾,过去农村固有的保守观念根深蒂固。绝大部分老人仍然认为落叶总要归根,即使到城镇购新房,也不随意处置乡下老房,有人到乡镇购房,留下原有房屋回村干农活时居住,放农具、粮草等用;有人将老房子留作回乡走亲访友、处理老人后事场地,导致大量房屋空置。一部分留守人员,也是年高体弱的老者居多。
三、“空心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社会管理造成的影响
一是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在调查的3个空心村中,闲置一年以上的房子146栋,按照每栋房子桩基地总面积5分地计算,共浪费土地资源73亩,这些大部分是土房,年久失修,多数是危房。
二是影响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各地美丽乡村的建设村规划已编制完毕,但大量“空心村”出现,没有相关整治政策参照执行,阻碍美丽乡村建设进程,“空心村”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公共服务、水电路配套实施、村庄面貌改观等实施起来难度大、成本高。
三是影响农村环境和谐稳定。“空心村”人少,以老人小孩居多,人际交往困难,文化生活单调,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缺乏关爱。2014年底,我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6.8万人,占总人口的14.8%,而且以每年超过3%的比例递增,老龄化形势严峻,时下农村老人普遍住的是旧危房,种的是责任田,穿的是过时衣,管的是下一代,他们精神生活缺失,生活负担很重,晚年的生活难言幸福,很多老人变相成为农村土地上的主人,农村青壮年少,盗窃、行骗等事件时有发生,人们缺乏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