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留守儿童监管教育缺失。洛南是商洛山区的一个贫困县,以农林为主的生产模式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成为劳务输出大县。截止2014年底,全县留守儿童数达2987人,其中学校托管549人,隔代抚养2347人,亲属寄养91人。“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行为上缺少教育”,这是我县留守儿童的真实写照,监管教育的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
五是阻碍农村农业经济发展。
在调查的3个村15户农民家庭中,户籍人口69人,其中:常住在家16-60岁有劳动能力的男性16人,仅占户籍人口的23.2%,他们承担着223亩耕地的种植和收获,人均承担14亩土地的生产任务。地多劳力少,势必造成耕作不细、产量不高、品种不优、农业生产效益低下,承担农业生产的大多数是老人妇女,他们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接受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能力差,严重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四、对“空心村”治理及未来发展的建议
“空心村”改造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实施“空心村”改造,村民自愿是前提,政府引导是基础,政策扶持是关键,长效管理是保证。
一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顺应村民呼声。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部分“空心村”农民恋土恋乡,无法适应城市生活和环境,暂时没有搬离本村的打算。在15户农民家庭中,期望整体搬迁的2户、占13.3%,期望村庄重新整合的8户、占53.3%,期望加大产业发展的5户、占33.4%。在“空心村”整治过程中,结合目前正在进行的乡村机构改革,合理制定“空心村”改造的相关政策,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重视村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要明晰农房产权,严格按照“一户一宅、房证统一”的原则,确定产权关系,制定合理的拆迁补偿标准,使村民拆旧修新,减少土地浪费,创新工作机制,明确职责、量化任务,形成部门、镇、村三级联动,村民齐心协力支持“空心村”改造的良好局面。
二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基础功能。科学规划是搞好“空心村”改造的关键。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科学规划,精心设点,合理布局。按照集约用地、少占耕地的原则,在户型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确保长远发展与农民的实际需要。建议将“空心村”改造与农村环境整治、农村新社区建设、宅基地复垦、城乡一体化建设及农民市民化等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农民向县城、中心集镇与中心村集聚,同时统筹农村的水电、道路、通信、网络、有线电视、生活污水排放等基础设施建设,延伸城市公共服务,配套文体娱乐及商业设施,既为安置后的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又优化农村的环境质量,提升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三是结合社会事业建设,营造良好环境。重点是结合撤村并校工作,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这一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积极应对,强化措施,采取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相互配合,统筹教育资源,合理设置学校,建立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网络化管理体系,确保“留守儿童”留而不乱、留而得乐、留而好学、留而有德、留而成才。
四是结合社保体系建设,强化养老服务。目前虽然落实了农村新型养老保障和高龄补助,但补贴水平比较低,只能维护最基本的油盐酱醋茶,几乎是杯水车薪,完善农村养老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不足问题,就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要大力加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建设一批与老年人生活特点、生活习惯相符合的村“老年之家”、老年人活动室等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学习、休闲、健身的场所,更好的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真正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以此促进“以老带少,幸福生活”,一举改善“空心村”病态生存状况。(王根学 姜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