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县在精准扶贫的探索实践中,始终把“双包双促”扶贫攻坚作为精准扶贫的“一号工程”,分类施策,因人制宜,通过精准包扶、产业扶持、移民搬迁、教育扶贫、兜底保障等精准举措,有效解决了“要扶谁”、“谁去扶”和“怎么扶”三大难题,使精准扶贫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嬗变——
精准包扶
让贫困户与干部“结对攀亲”
初冬时节,在柞水县杏坪农业产业园鸿发蔬菜种植基地里,正在忙碌的刘翠华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我成了县水务局支部书记石毓军的帮扶对象,他帮我协调土地、争取资金、打机井,并协助我申报注册了家庭农场。目前,我的家庭农场建有20个蔬菜大棚,每个大棚一年收入1万多元,还带动了周边30余户群众开始种植蔬菜,市场销路很好,大伙的收入都增加了。”
柞水县在实施“双包双促”扶贫攻坚行动中,按照“村、户、人”三位一体的精准扶贫模式,以贫困户发展产业为出发点,以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为着力点,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政府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部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总体协调和督促落实工作;在9个镇(办)成立了由县委常委为团长、牵头县级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副团长的驻镇“双包双促”精准扶贫工作团,在各贫困村组建了以部门和各镇包村干部为主体的驻村工作队,协助村委会落实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整治等工作,确保了“双包促双”精准扶贫的顺利进展。
精准施策,靶向“治疗”。柞水县精准扶贫采取“人分四类、户分四型、策分四法、业分四体”的靶向瞄准办法。一是按照标准将贫困村人口分成五保人、残障人、明白人、能人四个类型,分类建好四册,作为“一人一措”精准帮扶的依据。二是按照农村家庭贫富程度将住户分为危困型、温饱型、宽裕型、小康型四个类型,建立四簿实名登记,针对每户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脱贫规划,选准恰当的致富项目,采取有效的帮扶举措,为“一户一策”精准扶贫奠定基础。三是按照“干部引领、企业带动、能人示范、双业促动”的发展方式,一方面依靠驻村干部、村班子成员、党员、能人大户担任“带富小组”组长,引导有想法、有决心的贫困户参与产业开发,形成支部引领、共同富裕的动车效应。另一方面依托企业兴产业,发展产业带农户,鼓励贫困村组建产业协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联户经营、股份合作等形式,与企业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引领贫困村发展。四是着力打造园区就业、景区创业、电子商务、产业融合四个平台,促进贫困村群众增收致富。依托园区、景区、社区实现贫困群众就地就业;坚持把美丽乡村、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大力实施旅游扶贫项目,依托乡村游示范村带动当地群众创业就业;着力构建县有电子商务产业园、镇有电子商务服务站、企业和营销大户有网络销售窗口、县镇村有物流快递全覆盖的城乡电子商务平台,引领做大做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加快推进三产融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业态,实现贫困群众转移就业。
以省财政厅为牵头单位的省级“两联一包”扶贫工作队今年进驻柞水的4个镇7个贫困村,结对帮扶270户贫困户,已引进重点项目30个,争取各类资金投入2098万元,为改变当地的贫困村面貌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