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扶贫局负责人给记者提供了一组“双包双促”精准扶贫的数据:今年全县100个部门单位和2828名干部职工结对包扶54个贫困村和3468户贫困户,投入各类帮扶资金8000多万元,扶持产业发展项目380个,完成基础设施项目300个,金融扶贫投放扶贫贴息贷款4000万元,实现脱贫0.59万人,占年度计划的100%。目前,全县贫困人口已从2014年底的3.59万人减少到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6%下降到21.8%。
产业扶持
让贫困户人人“有事可干”
家住杏坪镇铁炉村的范培勇,两年前经过考察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萌生了养蚕想法。在“双包双促”包扶单位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按照“基地+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新建300亩桑园,带领73户农户成立了养蚕合作社,养蚕已实现产值25万元。
“看着这些鸡苗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我这散养的土鸡喂到过年,一只鸡卖70元钱,360只鸡差不多能卖到两万五千多元,要是一半的鸡下蛋,一天就是几十斤,真是从心里头感谢宣传部给我们送来摇钱树啊!”下梁镇新合村贫困户柏堂才逢人就说。
去年初,柞水县委宣传部筹措资金近10万元,购买10800只鸡苗免费送给新合村的300多户贫困户饲养,帮助群众发展土鸡散养……这只是县直单位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一个缩影。
抓点示范兴产业是推动“双包双促”精准扶贫的关键。该县确定了“产业有特色、面貌大变化、经验可推广”的精准扶贫示范村建设标准,由县扶贫局负责给每个示范村安排10万元产业到户补助资金;由县直包抓单位牵头、各参扶单位协同为包扶示范村争取50万元基础设施、环境改善资金和5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由县财政负责从涉农资金中为每个示范村解决50万元产业奖补资金,并落实了“五个一”工作职责,即每个示范村有1名县级领导牵头包抓,1个责任部门牵头相关包扶单位包扶,1名镇领导协助包抓,1名扶贫干部负责业务指导,1个驻村工作队包抓。明确包抓目标,确定包抓措施,限定包抓时间,细化分解包抓任务,切实做到了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目前,全县10个示范村共投入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各类产业项目及基础建设项目快速推进。
位于柞水县红岩寺镇本地湾村的颐和农产品购销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中药材、农产品种植、购销、初加工等服务为一体的合作经营组织,实行统一经营,分户生产,年销售额达1800万元以上,带动周边农民从业人员800余人。
该县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培训转移则培训转移”的思路,积极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建立稳定的收入来源,逐步形成“企业+基地+贫困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产业发展模式,促使农村分散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品牌化迈进,以产业化带动农村整体脱贫。
今年以来,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2.8万亩,发展设施蔬菜1600亩,以卉丰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在西川现代农业园建设60亩设施花卉基地,在凤凰、石瓮、下梁等镇发展600多亩观赏苗木、盆景、鲜切花等,种植烤烟4000亩,规范管理520亩优质茶叶示范园,新建400亩桑园,发展2500亩魔芋。
移民搬迁让贫困户不再“提心吊胆”
“原来晚上出门,不拿个手电到处都是黑灯瞎火的,现在有了路灯真好,去商店买个酱油醋,头疼脑热买个药,串个门啥的,方便得很。”看着夜晚路边明晃晃的路灯,柞水县红岩寺镇跃进村村民刘兴才高兴地说道。
过去分散居住在沟沟岔岔,夏天一遇到下大雨就提心吊胆的许多村民,如今都搬迁到了该村新建成的两个陕南移民安置点,安置点人口一下子聚集到700多人,占全村人口三分之二以上。今年,市委组织部作为该村的帮扶单位,争取资金24万元,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该村移民新区安装太阳能路灯61盏,解决了群众夜间出行照明难题。